韩松:穿梭于幻想与现实的夹角(李重民)
[2012-03-03 21:42:57]

    李重民博客链接http://blog.sina.com.cn/lcm


 
   
   《火星照耀美国》
    作  者:韩松著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2-1-1 
    目录
    自序 当强盛中的强盛一去不再…… 1
    第一章 围棋的声音………………… 5
    第二章 陆地的葬礼…………………43
    第三章 诺亚方舟……………………77
    第四章 少年乐园………………… 113
    第五章 信息冰河………………… 161
    第六章 新人类…………………… 211
    第七章 战争风云………………… 277
    第八章 亚洲之星………………… 333
 

    内容简介

   《火星照耀美国》的故事背景为,2066年时,中国已崛起成为世界第一大国,美国则已经衰落,而以超级电脑“阿曼多”为核心的虚拟世界已经成为人们日常所生活的世界,“阿曼多”则几乎成为上帝。
    主人公唐龙是中国的围棋神童,应主办方美国的邀请随中国围棋代表团去参加世界围棋大赛。在美国,唐龙经历了纽约世贸中心的倒塌、“阿曼多”瘫痪、加入孩子军团寻找能预言未来的“灵杖”、陪伴有尾巴的基因改造少年纽曼寻找父亲,以及美国第二次南北战争,等等危险而荒诞的遭遇后,最终被中国救援军解救。而火星在此过程中一直妖异地照耀着中天,看上去诡怪,却又好像亘古如此。

    作者简介

  韩松,生于重庆。1984—1991年就读于武汉大学英文系、新闻系,获文学学士学位及法学硕士学位。 1991年进入新华社,历任记者、《瞭望东方周刊》杂志副总编辑、执行总编辑,现任新华社对外新闻编辑部副主任兼中央新闻采访中心副主任,《中国军队》杂志编委。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已出版小说等著作十余部,多次在海内外获得大奖。作品被译为英文、意大利文、日文和希伯来文。

韩松:穿梭于幻想与现实的夹角

    作家韩松的科幻小说《火星照耀美国》(又名:2066年之西行漫记)成稿于1999年,今年1月再版。书中描绘了一个被末日气氛笼罩的世界,其中一国哀鸿遍野、暴乱不断,韩松为这个国家取名“美国”。另一个国家则是仅有的一片“福地”,虽然也面临着虚拟网络使用过度带来的威胁,但因管理得当,总体稳若磐石。这个国度被韩松称为“中国”。
    完成《火星照耀美国》时,韩松已是国内优秀的科幻小说家之一,但这本书的出版仍几经波折。“当时这本书被好多出版社拒绝。”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采访时,韩松回忆当年:“编辑说,你怎么能够宣告美国衰弱?怎么能够描述世贸中心被恐怖分子摧毁?”
    接下来,现实世界中发生的事情令人震惊,世贸中心倒塌之事无须赘述。而书中写到的那些在2066年如多米诺骨牌般集中爆发的灾难:国际难民问题、核威胁、自然灾害、互联网泛滥,也相继在现实中的21世纪渐次显现并愈加尖锐。
    韩松并非预言家,而是一个一直站立在中国新闻前沿的新闻人。只是,在业余时间,他也是一个用魔幻视角冷静观察现实的小说家。这个曾经采写大量文化、经济、政法领域报道的记者,现在仍身兼新华社中央新闻采访中心和对外新闻部副主任。身处国家通讯社领导岗位,韩松的工作需要他的态度一丝不苟,务实求真;而当他进入科幻的世界,思想则又如流羊奔马,无际无涯。两种看似矛盾的状态始终在韩松的文字世界中交织。
   “新闻即科幻,对我来说,把现实记录下来,常常就成了科幻。”韩松对记者说,“新闻”还是“科幻”,常常仅在于观察的角度不同。只是,八小时之外的韩松选择了将观察所得的“原材料”放置到一个思想的“彼岸”,怀着魔幻的态度,从未来看现在,批判现实社会的种种,其用心则是希望推动改进。

    彼岸可以看得更清

   《火星照耀美国》2000年初版时,中国正拐入新世纪的转角。那一年,中国加入WTO,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彼时的国人大都怀抱着“大国崛起”之梦。
    这本小说则直接将世界带到了2066年:那是一个倒置了现实力量的世界,“中国”一跃而成世界第一强国;“美国”则是一个信仰缺失、网络崩溃、洪水侵袭、叛乱不断的国度。
    这样放置两国的地位,并非出于作者的“大国心态”和对未来世界的预判。韩松想要探讨的是“人类面临的诸多不确定性”。换位也是为了让人们从现实中抽离出来,站在另一个位置看待中美两国,看待整个世界。
   “2066年,‘美国’的景象不仅可以是100年前‘中国’的镜像,也可以说是100年后‘中国’的镜像。而书中的‘美国’同时也是中国的镜像。一段时间,人们常说‘中美国’,大概是说这两个国家在某些方面很相似吧。”韩松说,“作为科幻小说,常常更喜欢采取换位观察的方式,跑到彼岸去看,这样看得更清楚。”
    他自言,这本书不仅透出了自己对中国与美国的担忧与无奈,更多的是自己对这种不确定未来的惶惑。就人类的产生而言,“像人类这样处于智慧食物链最高端的,极其稀少,完全是不可替代的机缘所致。对此,中国和美国,都还缺乏反省。”韩松说。
    除了交换站位,韩松还将人性、世界置于一种极端的环境中,构造一个试验场。“在网络时代终结的前夜,大洪水吹响了咒语的风笛。新人类在废墟中悄然出现,拖着长尾巴,昂着机械头颅。灵杖、肯尼迪鸟、发酸味的围棋、宠物妖精们在菩提树下欢聚。”韩松写在扉页上的语句便是他整本书所描摹世界的概述。也正是在这个极端的世界里,韩松才得以施展拳脚,用文字直观地展示世界的偶然、生存的荒谬、人性的复杂,以及历史与文化的多面。
    如同韩松在书中所表述的,美国不仅有《独立宣言》,也有起草人的丑闻;不光有公民权与美德、信条,也有南北战争、奴隶制度;不光有马克·吐温、爱伦·坡,也有一些表面风光、实则糜烂的政客。
    小说中的一些场景,也常叫人分辨不清是魔幻还是现实:当互联网被过度依赖,‘美国人’开始拒绝经典、质疑真理。进而,他们陶醉在浅薄的陈词滥调和讽刺中,教养、学识与信念开始无以支撑他们的躯体。当外界灾祸来临,社会开始崩解,人们陷入了对本国历史的深度渴求之中。诸如此类的许多场景,尚未成为现实,却也是一种基于现实的担忧,“科幻是现实的镜子。如今,很多认真的中国科幻作家对现实都有思考。小说不能只是文字游戏”。

    科幻是判断理想主义的指标

    在韩松看来,一个人是否热爱科幻,是其身上是否存有理想主义的指标之一。在一次与同事的聚餐后,韩松目睹不少“80后”的孩子都要返回租住的房间,不禁感慨,写下一篇名为《八零后为什么比我们那时还艰难》的博文:“八零后与我另一个不同的是,他们比我们这一代人,有更多精神上的追求。”随后,他写到这样一个细节:“我到单位十年,身边没有遇上一个喜欢科幻的。但‘80后’来了后,这样的人就多了。”
   “‘80后’确实不像我们这一代那样现实,他们中的很多人喜欢一些超越性的、很纯的东西。但随着这个社会越来越现实,这样的理想主义情怀恐怕很难保持下去。”韩松对记者说,“我本来觉得,国家非常需要的是如乔布斯那样有创造性的人。但现在的社会还不具备产生这样一批人的条件。因为,‘80后’的生活有着很多艰难,现实的压力让他们的精神产生纠结,身上的理想主义很难保持下去。”
    自韩松开始写作科幻小说算到如今,已有30年时间。科幻似乎已深深浸透他的思维,常常是不自觉地,他会将自己的观察与科幻联系在一起。在2011年末看到对“达·芬奇案中案”的深度报道时,他在博客中写下了自己的感慨:“愈加觉得这个世界是出科幻剧,什么是真,什么是假,还需要等待三体人来做解答。你不加入仪式本身,就很难知道小宇宙的究竟。”
    韩松对国际政治局势的观察、对于大国兴衰的态度,也都能在《火星照耀美国》的字里行间看到。这不免让人将之与他的工作联系在一起。这种观察在韩松看来“跟职业有一定关系,但更多是自己平时的关注”。他说:“作为一个现代人,应该关注这些。房地产商、石油大亨、驾驶员、卖菜者,都受到国际政治的影响。”
    在盘点自己的2011年时,他这样写道:“这是仪式性的一年,为写作精品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遗憾的是我眼高手低)。”目睹了建党90周年、辛亥百年、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天宫对接、航母试水等仪式性事件,接下来的每一个清晨,这个新闻人或许又会将许多工作中的未尽之言浇灌到科幻的田地。它们会被用一种未来的、魔幻的视角改换面目,却同样是现实世界的镜像。

    (转自《第一财经日报》,作者不详。)

李重民 博客文章
2012-03-01
 

上一篇: 2012年的十二大航天事件(李必... 下一篇: 解决“熊之痛”问题不能走两个极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