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是为再开拓前进(倪既新)
[2012-04-14 21:15:37]

    倪既新博客链接http://blog.sina.com.cn/nijixin

   “国内原创科普电视节目现状堪忧。”《天天新报》满怀社会责任,策划专题《聚焦荧频科普荒》,引导探讨和呼吁重视这个问题。因为知道我曾经有过电视科普的经历,便派记者前来采访。

    一听记者问:“上海的电视荧屏,科普节目同娱乐节目相比为什么如此微弱,原创更见‘可怜’?”我便条件反射地“护短”,辩解说:其实上海的科普电视节目有过辉煌的,如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科技之窗》、《科技博览》属上视的名牌栏目,尤其后者,收视率常居前五名,还几创频道首位记录。当然,这与那时频道和信息通道少也有关系。但科普节目确实不仅上海观众喜爱,在全国也大有名气,被各省市台广泛转播,也是每年全国节目评比中的“获奖专业户”,甚至得过国际奖项。

    话题开了头,也就引起回顾。我说:当时科普节目编导力量很强,新内容新形式层出不穷,如先后开辟的《开开眼界》、《瞻望未来》、《发明家俱乐部》、《与智慧握手》、《青少年发明奖评选》等数十个小栏目,无不包含新知识、新理念、新启示。与当时改革开放大形势相契合,制作人员追求卓越,力求每个节目带给观众有价值的新东西。像微波炉、电磁灶、哈勃天文望远镜、水手号太空飞船等世界科技进展,在国内,都是我们第一个向观众介绍的,所以当时上海电视台的科普节目很受观众欢迎。

    我说了印象很深的往事:当时居然有观众把每期《科技博览》节目录下来,准备给孩子长大能理解时看。我收到过五封观众来信,都是诉说因出差等缘故漏录一期,要求寄录像带来电视台补录的。正是为了不辜负观众的如此期望,编导们广交科学家朋友,努力搜索科技信息,刻苦钻研各门学科,尽力反映科技最新进展。我举例说,譬如现在已经广为应用的人工耳蜗,当年国内的研究刚刚起步,我们就拍片及时介绍了它的原理、功能和前景。上海的城市改建还未起步,我们就开了《上海的明天》小栏目来展望美好远景,并在市区的第一座黄浦江大桥开建之前,发动观众来为引桥方案出谋划策,形成了国内外著名专家也来参与的热烈场景。上世纪80年代初,国内的交通工具还十分落后,我们就借首届国际汽车展览会的机会,广泛收集外商的广告录像带,选取其中的有用画面,配上自己的科学解说,制作成十集系列片《现代汽车博览》,带给观众全新的科技信息与审美理念,播出时大受欢迎,全国几乎所有的省级电视台都转播了它,连中央台也重播了三次。总之,要说那时上海科普节目的影响,反正,我们收到了全国除西藏和台湾外所有省份观众的来信。

    据来访记者说,上海如今怎样再现高质量的原创科普节目,报纸还将深入讨论。我就表示:届时一定进一步贡献意见——因为回望的目的,全是为了再开拓前进。

    (本文刊载于2012-4-6《上海科技报》)

倪既新 博客文章
2012-04-12
 

上一篇: 回顾阿西莫夫 激励新原创科普(季... 下一篇: 埃舍尔的画中有没有科学?(江晓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