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波罗登月:用科学工具竖一块冷战里程碑(江晓原)
[2012-11-07 21:21:17]

    江晓原博客链接http://blog.sina.com.cn/jiangxiaoyuan

    为何关于登月造假的传说长期流行?

  在许多传统“科普”书籍中,上个世纪60~70年代美国的阿波罗登月行动,总是被歌颂为人类科学技术进步的伟大里程碑,这种说法当然也被写进了有关的教科书中。
  然而,长久以来,美国社会对阿波罗登月这一工程却始终存在着各种质疑的声音,许多著作认为,NASA的阿波罗登月工程并未真正成功,人类并未真正登上月球,所谓的“登月工程”实际上是用摄像机和照相机记录一系列精心伪造的登月证据,并利用普通公众不可能亲自验证这一事件的局限,将阿波罗登月工程“建构”成一项“事实”,然后通过强大的传媒灌输给美国和世界各国公众。
  这种质疑阿波罗登月真实性的言论,当然也遭到许多热爱科学技术、热爱美国的人士的激烈驳斥。但值得注意的是,关于登月造假的指控和讨论持续了数十年,不仅没有随着时间流逝而渐趋沉寂,反而在近年隐隐有愈演愈烈之势,参与指控和讨论者的身份更加庞杂,质疑的版本也日渐繁多。这个奇特的话题,似乎已经成为公众谈论科学文化、反思科学技术的平台。
  更值得注意的是,这种质疑阿波罗登月的言论,同样在大众媒体上广受欢迎——显然比歌颂阿波罗登月是人类科技进步伟大里程碑的言论更受欢迎。例如1978年的美国政治幻想影片《摩羯星一号》(Capricorn One)中的故事说,NASA因为航天项目搞了16年,耗费了巨额国帑却一直没有什么成果,已经越来越无法向国会和公众交代,于是首席科学家决定铤而走险,假造出一个震惊世人的巨大成果——发射“摩羯星一号”宇宙飞船,载人登陆火星。这部影片正是质疑阿波罗登月在公众中流行的典型作品,如果以中立的立场来看,会感觉到影片似乎就是为了回答那些对登月造假的驳斥而拍摄的。该影片曾被引进中国大陆公开放映,考虑到那时美国电影很难在中国大陆公开放映,《摩羯星一号》获此殊荣,可能和它有助于“揭露资本主义的腐朽黑暗”有关。
  为什么人们热衷于质疑阿波罗登月行动的真实性?为什么别的科学成就很少遇到这样广泛而持久的质疑?这背后确实是有原因的。 

    真实的事情,虚假的定性

  阿波罗登月到底是不是真实的?绝大部分公众当然不可能亲自去验证——无论是怀疑登月的质疑者,还是登月行动真实性的捍卫者,都是如此。所以大家都只能根据媒体上的材料进行间接推断。
  从已经公布的材料来看,阿波罗登月工程曾数次遭到重大挫折,甚至发生灾难。例如,1967年1月27日,阿波罗1号的3名宇航员在一次地面演习中被烧死在返回舱中;1970年4月11日,阿波罗13号发射中运载火箭第二级发动机未能正常工作,在飞往月球的过程中第2号氧储箱破裂导致爆炸,三名宇航员借助登月舱才侥幸逃生。但这些挫折并不是人们质疑登月行动真实性的主要原因。
  据说“几乎没有什么科学家会认真对待登月造假论的观点”,但人们也未见事主出来自辩清白或澄清事实,NASA和当年的宇航员们似乎都对此没有兴趣。1999年7月20日,在华盛顿国家航空航天博物馆举行的纪念登月30周年的仪式上,副总统戈尔向当年“阿波罗11号”上的3名宇航员颁授奖章,表彰他们的贡献,这当然表示了美国政府的态度。但当年的登月英雄阿姆斯特朗,却依然拒绝参加任何记者招待会,拒绝签名,拒绝合影——几十年来他一直选择沉默。然而这些也不是人们质疑登月行动真实性的主要原因。
  我和我指导的博士研究生史斌,前些年曾合作发表过一篇学术文本,讨论关于阿波罗登月造假的传说。我们考察了多种关于登月造假的质疑和指控,初步推断的结论是:阿波罗登月是真实的。基本事实大致如下:
  阿波罗登月计划肇始于上世纪50年代末,1958年8月8日,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签署命令,指示由新成立的国家航天局负责执行载人太空飞行计划,拉开了登月进程的历史序幕。1961年5月25日,肯尼迪政府正式推出阿波罗登月工程,其基本目标是:“在这个十年结束之前,把一个人送上月球,并使其安全返回地球。”自宣布之日起,到1972年阿波罗17号飞船完成最后一次登月飞行止,阿波罗登月工程历时11年,耗资255亿美元,先后完成6次登月飞行,把12人送上了月球。
  然而,肯定了登月的真实性,并不能解释为什么会有那么多关于登月造假的指控。这里仍然有很大的研究和思考余地。现在看来,关于登月造假传说广泛流行的主要原因,是因为美国政府和世界各国公众及首脑都对此事作了虚假的定性。这种虚假定性是美国政府出于自身的战略需要而建构出来的,但是各国公众及首脑在科学主义思想的影响下,很自然地接受了这种定性。这个定性正是我们通常在教科书中见到的——阿波罗登月是人类科学技术发展的一个里程碑。 

    究竟是科学的里程碑,还是冷战的里程碑?

  阿波罗登月当然是依靠科学技术来完成的,但这个行动本质上并不是一个科学行动,科学技术只是被它利用的工具。当人们习惯于将阿波罗登月和其他科学技术成就相提并论时,就特别容易掩盖这一点。这好比今天如果有人利用计算机犯罪,他这一行动的定性仍然只能是犯罪,而不能是计算机实验或计算机应用。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世界分成两大阵营:以前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和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从上个世纪50年代开始,冷战方殷,双方用直接军事冲突之外的手段激烈争夺。冷战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要向世人证明,自己阵营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比对方的优越。
  怎样才算优越呢?民富国强当然是指标,但“科学技术先进”同样是最重要的指标之一。所以当苏联领先一步,成功实现了宇宙飞船载人飞行之后,社会主义阵营一片欢腾,意气风发。当时的苏联和中国报刊杂志上,以文章、诗歌和漫画等形式,联篇累牍地对这一成就进行激越赞颂和引申发挥。这种局面让美国政府坐不住了,总统肯尼迪急切地表示:“如果有人能告诉我如何赶上去……没有比这更重要的事了。”
  显然很快就有人告诉肯尼迪如何赶上去了——搞出一个比苏联的加加林上天难度更大的航天行动,来证明美国的科学技术比苏联的优越。阿波罗登月工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出台的。所以这个工程从本质上来说就是一个政治工程。但是,这个政治工程背后所暗含的逻辑——证明我们的科学技术比对手先进,就证明了我们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也比对手先进,就可以在冷战中坚定我方信心,提升我方士气——是不能对公众明说的,所以在一切公开场合,阿波罗登月工程都被建构成一个纯粹的“科学探索”行动。
  那么当时的苏联阵营呢?由于自己在对加加林上天的赞颂和发挥中,率先引用了上述暗含的逻辑,现在这个逻辑既然已经转而对自己不利,也就更乐意接受美国政府对阿波罗登月的虚假定性,将它视为一个科学的里程碑,而不提它的政治性质了。这样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为何恰恰是在美国,会有那么持久和广泛的对阿波罗登月行动真实性的质疑,那是因为他们早已注意到它只是一场政治秀而已——他们会想:既然只是一场秀,何必劳民伤财地“真搞”呢?

    (载《新发现》杂志2012年第11期)

江晓原 博客文章
2012-11-07
 

上一篇: 海洋精灵——海洋脊椎动物塑化标本... 下一篇: 毕业论文成功选题的诀窍——兼谈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