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医疗的“战争思维——持久战”(李正兴)
[2013-02-19 21:45:09]

肿瘤医疗的“战争思维——持久战”
——读何裕民教授的《癌症只是慢性病》

•李正兴•   

    最近,协会上报了一份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的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推荐书” (2013年度),推荐上海中医药大学教授编著的《癌症只是慢性病》。笔者初步浏览了一下,顿时眼睛一亮,它可让人门从“谈癌色变中解脱出来”……。
    该书全面汇集了作者30余年来年从事抗癌工作的宝贵经验与深刻反思,分新观点、新治疗及新康复三部分,从国内外两个视角出发,提出了一些独到的抗癌新主张、新观念,书中还配有大量的病例加以佐证,说服力强。作者谦称:“大多篇章只是有感而发,或应约之作。” “只是自己在几十年的肿瘤临床中观察到了一些现象,获得了感悟,体验到了一些收获。”其实,这就是我们科普作家一直提倡和追求的结合本专业的原创科普精品。
    据北京大学医学部王一方教授在《家庭医学》(2009年第7期)上透露,何教授曾一度在研读毛泽东的《论持久战》。他研习《论持久战》是循着肿瘤医疗的“战争思维”而来的。他从毛泽东的著作中读到了另一种“战争类型”:人的生命与肿瘤之战。针对肿瘤的“战争”,他认为也应该是“持久战”。他发现肿瘤不治疗是“等死”,而选择不恰当的治疗则是“找死”。求速胜,反速亡。面对肿瘤“犬牙交错”的病情.我们需要新的治疗观念,那就是要放弃以“斩尽杀绝”为中心的治疗观,放弃“速战速决”、“药到病除”的幻想,坚持以“持久战”为心理预期,以患者的“生存质量”为中心,选准机会适度进攻。同时,不失时机地积极选择中西医结合的方法培正固本,培育体内的免疫活力和器官协同能力,抑制肿瘤的生长,延长存活期。
    以往认为癌细胞是绝对“邪恶”的,只能用“三光”模式(指“割光”——手术、“毒光”——化疗、“烧光”——放疗)加以解决,使许多患者们在这一过程中,从肉体上、心理上、精神上,以及经济和家庭、社会生活诸多方面,却承担着越来越大的创伤、痛苦与负担, 并导致较长一段时期以来癌症的死亡率居高不下,很多人谈癌色变。“十个癌症九个埋,还有一个不是癌。”这是民间对癌症认识的形象写照,是高度恐癌惧癌心理的真实体现。何裕民教授认为,这既有科学技术方面的不足,也存在着观念偏差或认知陷阱,以及设定上的错误和应对方法上的失误等。书中引用美国著名的健康专家、专栏作者加利•纽尔在1990年代末的话说:“治疗各种癌症的进展仅仅是对癌症的部分了解,而且我们仅在治疗少数几种癌症上取得了某些成就,但总的来说,我们输掉了这场战争。”“部分失败的原因在于领导这一战争的人们的战略失败,他们对于癌症的眼光是短浅的……有些医生至今仍很不情愿地宣布:仅用手术切除肿瘤或用化疗或放疗杀死肿瘤细胞的治疗方法最终均因副作用而以患者死亡而告终,并不能阻止癌症的发展和恶化。”2002年国际癌症预防联盟在文件中明确承认:“我们输掉了这场战争”同年,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也承认了这一点。
    2006年世界卫生组织就指出:“合理应对下,癌症多数情况下只是一类与冠心病、糖尿病类似的慢性病。”该书全面地阐述和宣传这一新观念。强调,对于癌症,我们需要的是常存警惕而又能够坦然面对的良好心态,摒弃恐慌心理,这样才能拥有充实而又自由的人生。书中引用中国工程院院士孙燕认为“癌症只是慢性病”包含两个涵义。第一,癌症的发病过程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人们有充分的时间进行预防,做到早期发现,早期完全阻断。第二,就是想办法把临床也发展形成的癌症变成慢性病,让癌症的进展速度缓慢下来。让癌症像糖尿病、高血压一样得到抑制,甚至让患者能与癌症和平共处多年。
    有的癌症患者经过长期合理应对,可以生存20年。这是人类与肿瘤“持久战”的胜利!
    该书出版后,作者应邀先后在国内各地做了20多场以“癌症只是慢性病”为主题的抗癌讲座,在国内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癌症认识革命”,极大地鼓舞了广大癌症患者及其家属,可谓功德无量!该书出版后,各地出现了一系列跟癌症有关的跟风图书,掀起了一股癌症图书热。如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年6月出版的《癌症不可怕——30年肿瘤诊治手记》,湖南人民出版社2010年5月引进版的《癌症不是病》等。

写于2013年2月

    (作者系中国科普作家协会荣誉理事、上海市科普作家协会荣誉理事、顾问)
 

上一篇: 我在印度与蛇共舞(叶永烈) 下一篇: 舌尖上的“光盘”(许兴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