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情景渗透于作品之中——记海洋专家雷宗友少儿科普的创新(李正兴)
[2013-05-30 12:05:21]

   雷宗友  男,1935年出生于江苏南京,祖籍江西清江。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1957年山东大学物理海洋专业本科毕业。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上海市科普作家协会会员、上海海洋石油局高级工程师。在上海、香港等地出版科普图书40余部;在《少年科学》、《文汇报》等各种报纸杂志发表科普文章200多篇;在中央电视台、上海人民广播电台、上海及周边城市中小学作科普讲座百余场。多部作品获奖,其中科普图书《海洋牧场》、《海洋的秘密》分获全国和上海市优秀图书奖,《富饶的海洋》一文收入2006年小学5年级《语文》课本。被中国科普作协表彰为“成绩突出的科普作家”,被上海科普作协授予“优秀科普作家”称号。1995年,当选为《小星火报》“孩子们最喜爱的科普作家”。

   科普的无穷魅力

   雷宗友认为:“科普工作是使人心身愉悦、精神振奋的工作,是使人拒黄、戒赌、远离毒品的工作,还是把人从迷信的地狱升华至科学天堂的工作。”他还说:“出版一部‘色、香、味’俱全而又能拥有众多‘粉丝’的科普著作,则需要有更广博的知识、生花的妙笔和诗人般的想象。”
   他2010年1月和2012年11月分别编著的《海空传奇丛书》(由《奇趣海洋动物》《悲壮冰洋探险》《未解海空之谜》《浩渺日月星空》组成,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海洋人文科普丛书》(由《富饶的海洋资源》《美丽的蓝色水球》《奇妙的海洋生物》《大海的旖旎风情》《海洋千古疑谜》《珍爱海洋国土》《海底寻幽探秘》组成,上海科技文献出版社出版),就是验证了他上述格言。
   这两套丛书的创作思想鲜明,创作功底深厚和创作理念的新颖,展现了科普的无穷魅力,体现的是人文科普、情景科普、趣味科普、时尚科普。让科学知识与人文相结合,科学现象与社会文化现象互融通;让科学知识与情景相交融,科学论述寓于故事情景之中;让科学知识与趣事相结合,改变严肃刻板的讲学面孔;让科学知识拌入时尚元素,与当代社会生活亲密接触。
   在写作方法上一改以往的就事论事、平铺直叙的格局,尝试用凸现的立体手法,借鉴电影中的蒙太奇技巧,让科学知识在人文、情景、趣味和时尚的空间里自由翱翔,从多个角度展现科普的魅力。有人称之为“4D科普”,即“人文立体科普”。这种全新的科普创作理念,用故事的情节和情景的描述,与读者谈天说地,寓知识于故事,寓科技于快乐,寓见闻于古今,寓眼界于流行,为读者呈现出一个新颖奇妙而丰富多彩的海空世界。它不仅是科学知识的普及,而且也是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的传播;它不仅是少年儿童最佳的课外科普读物,而且也是大人们爱不释手的科普书籍,是一套老少皆宜的科普佳作。
   作者如此的用心良苦,结合自己的专业大量的积累和猎取素材、数据、信息和知识点,凭借自己广博的知识而辛勤耕耘,书中穿插了数百个古今中外的故事和事件,配图也起到画龙点睛作用,给科普作品以无限的生命力,取得了丰硕成果。这是我们上海科普创作中继卞毓麟的《追星——关于天文、历史、艺术与宗教的传奇》(2007年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版)后的又一部优秀新著。这是上海科普创作界的骄傲,可喜可贺!这套2011年1月由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的丛书,竟然被评上2010年度“上海优秀科普作品奖”奖项呢?笔者认为,只有一种解释,那就是这套丛书耀眼的亮点纷呈,吸引众多评委的眼球,使他们忽略了丛书的出版年份。现已按要求被上海市科普作家协会首选,推荐参加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第二届优秀科普图书奖的评选。
下面对《海空传奇丛书》作些简略地剖析,让大家尽情地品尝这一道又一道科普美餐,从中咀嚼作者的创作风味,享受科普的鲜美和香甜。

   人文科普的探索者

   人文科普,需要用创新的手法去唤起人们心中的情感,感染读者,激发读者的情感,使他们进入科学的角色与境界,去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雷宗友在《海空传奇丛书》中运用的人文科普是本着人文精神去写与人类息息相关的自然界,用文学艺术的心与笔触去释读科学,呼唤人类的良知和理性,关心人的切身利益,引起受众强烈的感情认同。他认为:“人文科普是科学知识与人文精神相结合,科学现象与社会文化相互融通的科普。它能扫除科普创作时,因单纯地阐述科学原理而造成单调乏味,赋其以亲和力和感染力。用人文情怀去普及科学技术知识,弘扬科学精神。”
   丛书中之一的《浩渺日月星空》中的《月有阴晴圆缺》是写月相变化的。作者不是单纯地从月、地、日的运转着手,而是加入一些人文元素,用人文科普的思维来写。把许多有关咏月的诗句与月球的变化柔合在一起,做到人文中有科学知识,科学知识里有人文元素。比如在北宋文学家、书画家苏东坡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从这种借月抒怀的诗句中,就能体察到古人也懂得月相变化是自然规律。唐朝诗人李商隐的“楼上黄昏欲望休,玉楼橫绝月如钩”中的情景,出现在黄昏,定然是月初的峨眉新月无疑了。
   月中,月球运行到与太阳相反的方向,月球的受光半面完全朝向地球,于是,一轮皓洁的满月便映入人们眼帘,分外明亮,这就是“望”月。明朝文人冯梦龙的佳句“人逢喜事精神爽,月到中秋分外明。”就是此情此景的最好的写照。而唐朝诗人王建咏明月的诗句“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更是想象丰富,韵味无穷。接着作者指出,明月不单单能带来欢乐,也会勾起人们的悲凉意境!
   雷宗友是人文科普的探索者,在这一章节中,他借用古代诗人笔下的情怀,衬托月球形状的变化是自然运转的规律,不是以人意志所转移的,自古以来一直如此。他这样运用科与诗结合,或许另有意境,给读者留下点滴余韵。

   情景科普的造就者

   这里的情景科普指的是科学知识与情景互交融,科学论述寓于故事情景氛围之中的科普。它能摈弃介绍科学道理时的乏味陈述与苛刻严谨,使读者赏读故事或情景时,在不知不觉中轻松地感悟知识。
《浩渺日月星空》中的《鲜花广场上的不屈灵魂》是介绍哥白尼的 “日心说”。按常规,无非是讲天体运行之类的枯燥天文知识,很可能看不下去。雷宗友是情景科普的尝试者,他在写这一篇章时,采用了导入情景,写哥白尼的情感,写布鲁诺的就义的悲壮。这种写作手法果然见效,它使科学论述寓于情景之中,吸引了读者的眼球,让其轻松地、不知不觉地获得知识。
   书中介绍波兰青年哥白尼怀疑“地心说”的正确性,并对地球自转和地球绕太阳公转的新鲜思想进行了深入研究。经过苦苦的探讨与思索,终于,“日心说” 的观点在哥白尼脑海里形成了。后来“日心说”得到了意大利的学者布鲁诺的认同。下面请看作者是如何导入情景科普的:
   布鲁诺不仅宣传、捍卫哥白尼的学说,还以超人的预见大大丰富和发展了哥白尼学说……
布鲁诺的思想是对神创论的勇敢一击……他对威逼他的教会人士坦然地说:“我的思想难以和圣经调和”。
教会绝望了,他们必致布鲁诺于死地而后快……布鲁诺被宣布判处火刑。
   1600年2月17日凌晨2时,罗马塔楼上的悲壮钟声,打破了夜空的宁静,抖落树杈上的冰凌,惊醒了沉睡中的人们。这是施行火刑的信号。一群群悲愤的市民涌向通往鲜花广场的街头,向这位为真理而勇敢战斗的英雄作最后告别。
   一束束火把照亮了黎明的黑暗。火刑场上,堆满了浇上油的干柴,布鲁诺被铁链捆绑在火刑柱上。一个特制的木夹将他的舌头夹住,以防他向人群发出真理的声音。
   干柴点燃了。人们含着泪水,胸前画着十字。
   干柴越烧越旺,布鲁诺在烈火中永生。
   这就是作者想要打造的情景科普。有科学知识,又有情景,二者融合。

   趣味科普的包装者

   趣味科普是科学知识与趣事相联系,用趣事包装科学知识,将趣事渗入科学知识之中,使二者融合为一的科普。刻板、严肃的科学面孔经过包装,能呈现清新靓丽的容颜,让读者愉快地感受科学知识,让阅读成为一种快乐。
   丛书中之一的《奇趣海洋动物》,讲述的是海洋动物故事,也是让读者了解海洋动物的平台。你在阅读这些有趣故事的同时,将与海洋动物来个亲密的接触,并获取许多闻所未闻的知识。先来介绍一下海狮王国里的趣事:
   书中讲述的是2009年夏天,生活在北太平洋北部沿岸,一只名叫波波夫雄海狮上岸谈情说爱,建立家庭,生儿育女的趣事。波波夫上岸后选了一块空地,建立起属于自己的王国。此时它不吃不喝,靠着身体内充足的养分维持生活。在一个多月的日子里,它的主要任务就是交配,生儿育女。1只雄海狮一般要与15只雌海狮交配。波波夫凭借着健壮的体魄和出众的外表,成了众多雌海狮的如意郎君。为了抢夺爱妻,有时雄海狮们也会凶狠的争斗。请看:
   当波波夫十分得意地前去拥抱意中对象时,不料情敌基洛夫突然猛扑过来,要与它一决高低。然而,基洛夫哪里是波波夫的对手,没有几个回合,基洛夫便被波波夫咬得头破血流,败下阵来。
另一个情敌见此情景,并不甘心,迅速窜将过来,想趁波波夫喘息未定时,拼个胜负。可是,波波夫虽然斗了几个回合,但是体力仍然很充沛,很快又把对手制服下去。
    波波夫一连战胜了两个对手,更加威风凛凛。其余的雄海狮再也不敢前来挑衅了。于是,波波夫便第一个带着抢到的王后,来到了领地。
    经过几天的拼搏,波波夫负伤挂彩,终于抢夺了15位新娘,组成了自己的王国。接下来,它轮流与爱妻们交配。海狮每次只生一胎,宝宝一出世就能睁开眼睛活动,但需要妈妈耐心的照顾。宝宝能听懂妈妈的召唤声,迅速投入妈妈的怀抱。刚投入自己怀抱的是亲生的吗?妈妈还要用鼻子闻宝宝身上的气味,待确认是亲生后才开始喂奶。如果发现不是自己的孩子,它就用牙齿把它叼起来,扔得远远的。要是这时正巧被这个小家伙的母亲撞见,两只雌海狮就会展开一场格斗。繁殖期结束了,波波夫的体力也消耗得差不多了,于是,它带着众多的爱妻和宝宝们,离开自己的领地,向大海走去,开始以觅食为主的新生活。一年以后,它又会在别的地方建立自己的领地,与新的雌海狮们共度蜜月。
    这段生活历程是大自然为海狮们设计的,也是它们共同的生活规律和适应环境的结果。
《奇趣海洋动物》中还有“女孩和她的海豚朋友” “豚鲨搏斗舍子救人”“解读海豚治病说话密码”的生动故事和感人趣闻,然后用科学破译了海豚种种感人的举动和聪明睿智,使人耳目一新。
   请看海豚与女孩容容友好的故事:
   2006年10月1日,深圳海洋世界的海洋馆内座无虚席,游客们饶有兴趣地观看海豚“来发”的表演。正当人们为精彩的表演热烈鼓掌时,一个13岁的女孩容容突然张开双臂,冲着正卖力表演的海豚使劲喊道:“来发,过来,我在这儿呢!”
    说时迟,那时快,那只海豚一个急转身,向着容容飞速游来,猛然来了个腾空鱼跃,顿时赢得一片惊奇的喝彩。
    为什么一个小女孩,竟能毫不费力地把正在表演的海豚呼唤过来?
    原来,这只叫来发的海豚不仅是她的好朋友,而且还是她的治病“医生”,是海豚来发把小女孩容容的脑瘫病治好了。
    接着,作者介绍,这是一件真实的事情,广州也有类似的情况。海豚给人治病的方式很特别,患儿不吃药,不打针,更不用抽血化验,仅仅来个亲密的接触就能治好病。海豚是利用发出的特有的超声波把病治好的。这种超声波对人的中枢神经有激活作用,对脑瘫患者或自闭症孩子的神经能产生强烈的良性刺激,激活患者处于“休眠”状态的神经细胞。容容的病就是这样被来发治好的。

   时尚科普的设计者

   时尚科普是科学知识拌入时尚元素,并与当代社会流行的生活方式亲密接触与互动的科普。时尚科普与当前社会的时尚相伴而行,用流行的新事例、新语汇来进行表述,能凸显时尚感与亲切感。
   雷宗友是时尚科普的设计者。他认为:眼下,很多时尚元素跃入青少年心中,他们的语言也不断翻新,什么“超女”、“好男儿”呀,什么“雷人”、“给力”呀,如果作品能导入这些用语,他们读起来就会感到亲切。写人和事也要现代一点,不能总是“老古董”,年轻人会有陌生感。
   他说:“写动物发声,如一上来就写振动,频率,多枯燥呀。读者不看了,还不是一场空?于是,联想起曾风行一时的‘超女’与‘好男儿’。为什么不从他们身上打注意呢?这样,‘海洋里的好男儿与超女’出炉了。”
   《奇趣海洋动物》中写鱼儿变性,先写我国著名舞蹈家金星和韩国影星河莉秀曾经是小男生的故事,而河莉秀,那是许多小朋友的偶像啊!就连郭晶晶跳水和刘谦春晚变魔术的镜头也借用了一下。然后作者编写“鱼儿变性”的《河莉秀曾经是小男孩》。请看:
     生活在红海里的鲷鱼全身金红,非常好看,它们通常一个家庭生活在一起,每个家庭大约20个成员。它们实行一夫多妻制,一个家庭只有一条雄鱼,其余都是雌鱼。这条雄鱼是一家之主…… 雄鱼死了,她们会显得六神无主,慌乱不堪……为了维持这个家,雌鱼当中身体最为强壮的那条,就自告奋勇地站了出来,担当起家长的职责……
    原来雄红鲷鱼身上有着鲜艳的色彩……会发出特殊的信号。雌鱼对这种信号十分敏感,一旦雄鱼死亡,这种色彩信号消失,众多雌鱼中身体最强壮的一条,神经系统就会首先感受到这种变化……在体内分泌出大量雄性激素……没过多少日子,它就变成了一条堂堂正正的雄红鲷鱼。
   这就是雷宗友要打造的“时尚科普”。是不是有点新意?不这么写,在孩子们面前,我们就是“落伍”者,谁还要读落伍者写的东西?没人读,只好“抚凌云而自惜”了。

   文学家的浪漫与科学家的写真

    雷宗友在《浩渺日月星空》这部书中文学气氛较浓厚。既有诗人的浪漫情怀,又有科学家的真实写照,有的还穿插了中国的神话色彩,让人读来倍感亲切。
  “我仰望星空,它是那样寥廓而深邃;它那无穷的真理,让我苦苦的求索、追随……”这部书就应了温家宝总理这首诗的内涵。
   晴朗的夜晚,仰望星空,就会有一条从东北流向西南的银白色光带映入眼帘,这条光带就是人们常说的“银河”。人们又叫它“天河”。唐代大诗人李白就为它写下了脍炙人口诗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在银河的西北方和东南方,各有一颗十分明亮的星星,这就是织女星和牛郞星。而月亮的光辉,横亘于一段银河之上,又会使人联想起那是一座飞架于银河之上的天桥。这就引出了牛郞织女鹊桥相会的神话。大文豪郭沫若也触景生情,他在《天上的街市》一诗写道:“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天上的明星现了,好像点着无数的街灯。我想那飘渺的空中,定然有美丽的街市……那隔着河的牛郞织女,定能骑着牛儿来往。我想他们此刻,定然在天街闲游……”尤其是嫦娥奔月的故事,千百年来广泛传诵,织成一段永恒的佳话。
   然而,同样是月亮,在不同的心情下去欣赏它,结果是不一样的。北宋文学家苏轼在中秋赏月后写下的那首《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乃是借月抒怀的千古绝唱。南唐后主李煜也常常借月抒怀。他的《虞美人》抒发的是被俘逐放后怀念故国之情,思忆亡国之痛。他在词中写道:“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四句词里,竟然两处忆起明月,足见月亮在他心中的地位是何等重要。台湾歌星孟庭苇在《你看你看月亮的脸》的歌中唱道:“圆圆的圆圆的月亮的脸,扁扁的扁扁的岁月的书签,甜甜的甜甜的你的笑颜……你看你看月亮的脸偷偷地在改变。”这不是让对方真正地看月亮,而是在偷梁换柱,让对方分散愁绪。伟人毛泽东的《蝶恋花•答李淑一》:“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问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寂寞嫦娥舒广袖,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则以一种革命浪漫主义的手法来咏月,追念亡妻杨开慧和亡友柳直荀。
   上述这些对月亮的借情抒怀,毕竟是虚幻之景,要真正了解月亮,还得科学家实际的观察和科学的探索。他们用仪器、照相机来观察、拍摄到了一个真正的月亮。自意大利天文学家伽利略400年前用望远镜对月亮的观察,以及后来人造卫星、宇宙飞船在月球拍摄的大量照片,显示了月亮的庐山真面目。
   月球表面是坑坑洼洼的,有明亮阴暗之分,明亮的称为“月陆”,阴暗的称为“月海”。月球上也有许多高大的山脉,这些山脉像圆环一样连成一片,称为“环形山”,直径千米以上的大环形山就达33 000多个,直径小到1米甚至更小环形山也有许多。月球表面因为没有大气层的呵护,成天受着烈日的烘烤,又常常有星球的撞击,结果是满目疮痍。它还有一些深深的“皱纹”,显示着它历经的沧桑岁月,这就是蜿蜒数百千米、宽数千米的大裂隙。比较宽大的裂隙叫做“月谷”,比较狭小的裂隙称为“月溪”。由于没有水的滋润,月球上也有些木然的“海”和“湾”。
   如果让科学家来填写《你看你看月亮的脸》的歌词,那该是:“圆圆的圆圆的那张月亮的脸,坑坑洼洼满是皱纹表情木然。见不到嫦娥和她美丽的宫殿,唯有月夜给人留下浮想联翩。”

   不是“新瓶装旧酒”

   雷宗友的《海洋人文科普丛书》与《海空传奇丛书》可谓是一双科普佳作的“龙凤胎”。 笔者赞赏他的编撰手法和优美流畅的文笔,更赞赏他的收集资料的能力和综合利用资料的技巧。就像健康教育专家胡锦华对科普创作的论述:“科普创作的一个很大特色就是综合。它不是科学文章简单的复述,而是科学内容和文学手法有机的结合。它不是‘新瓶装旧酒’。” “这仿佛从矿脉中开采矿石,然后筛选、冶炼、加工,成为金灿灿的艺术品。”
   下面是笔者对丛书中《海洋千古疑谜》分册的粗浅评析,可算是对这套丛书的导读吧!
   中国人首登美洲大陆作者在一分册中,为人们讲述了大西洋里的离奇沉岛、魔鬼三角旷世奇冤以及太平洋里的太平洲等未解之谜的引人入胜、扑朔迷离的动人故事。此外,作者还为你讲述了郑和在哥伦布发现新大陆、麦哲伦环球航行之前,早已作过环球航行,早已发现了美洲大陆。书中更论证了在更早的年间,中国人曾横渡太平洋,登上了美洲大陆。这些历史事件是国内外史学家们一直在讨论的问题,在没有得出结论之前,它只能说是一个未解之谜。郑和等中国人最早的环球航行、登上美洲大陆,是事实还是疑谜?你有兴趣参加讨论和研究吗?笔者对此是肯定的回答。
   先来请你阅读一下已浓缩的《郑和发现美洲与环球航行》这一章。1492年9月6日,哥伦布得到了西班牙国王给他的3艘旧军舰,率领188人的队伍从巴罗士港张帆西进。经过长时间的艰苦航行,最终到达了美洲大陆。后来他在遗嘱中写道:“我在1492年发现印度大陆以及大批岛屿,包括被印第安人称为海地,而被我们称为小西班牙的岛屿在内……我所发现的大批岛屿,可以从我的书信、笔记及地图上更清楚地看得出来。”后来,意大利冒险家曾为哥伦布船队服务过的叫亚美利哥•维斯普奇的人,想单独去获得巨大的财富,便邀了几个同伙,循着哥伦布的航线去寻找新的土地和黄金。他几次航行到了大西洋对岸的大陆。1503年,他写了一本游记,说是大西洋对岸的这块大陆根本不是什么亚洲,印度也根本不在这块大陆上。
   后来,一个德国地理学家根据这本游记,把这块新大陆画在地图上,并用亚美利哥的名字命名,叫做“亚美利加”(按习惯,在地理大发现时代谁第一个到达一个还不为当时欧洲人知晓的地方,就把这个地方以他的名字命名)。西班牙人经过认真查对,发现这块“亚美利加”大陆并不是什么新的发现,正是哥伦布早就登上过并给它作过长距离考察的地方。倘若西班牙人能够及时研究哥伦布的发现,或许“亚美利加”早就为“哥伦比亚”替代了。且不管这块新大陆叫什么名字,人们并没有忘记哥伦布的功劳,各种媒体无一不把“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看做是毫无悬念的历史事实。可是,就有一位1937年在中国出生的英国皇家海军潜艇指挥官名叫加文•孟西斯,悍然提出新大陆不是哥伦布发现的。他写了一本叫《1421年中国发现世界》的书,并在2002年3月的一次学术会议上公布了他的观点,说最早绘出世界海图的是中国人,郑和率领船队先于哥伦布到达美洲,并且这支船队是世界上第一支完成环球航行的船队。他的观点立即引发了史学界的一次地震。专家学者们赞同者有之,反对者也有之。
   在支持的人中,就有一位美籍华人、太空工程师钱肇昌,决心拔刀相助。2005年圣诞之夜,他和家人在看电视,屏幕上映出的是孟西斯的论点公布后遭人围攻的情景,决定要找出历史事实,为孟西斯讨个公道,为郑和讨个公道。他搜集了大量有关文献和海图,还向多名专家学者请教,终于写出了一本叫《奇案1421》的 书,用大量的事实支持了孟西斯的观点。
   还有另一位业余研究者,对孟西斯的观点也极力赞扬,并给予有力的支持,他就是北京的律师刘钢。刘钢业余喜爱收藏古地图进行研究。2001年春季,他因公到上海出差,空隙间在东台路古玩市场觅得一幅破旧的世界地图,经过一系列的查证、研究,这幅地图就是郑和1418年绘画的仿绘品。地图所描绘的就是郑和下西洋时的地理实况,郑和不仅在哥伦布之前发现了美洲,而且还在麦哲伦之前就作了环球航行。
郑和于哥伦布之前的八九十年发现美洲之疑谜刚解开,另一种更加令人不可思议的论战也没有停息,这就是关于中国人在1 000年前就到达了美洲的疑谜。
   1761年,法国汉学家金勒发表了一篇文章,也对哥伦布发现美洲一说提出了挑战。他的文章叫做《中国人之美洲海岸航行及关于居住亚洲远东之几个民族的研究》。他在文章说,中国有一部古书,名叫《梁书•诸夷传》,是唐代姚思廉所编。书中有这样的记载:“扶桑国者,齐永元元年,其国有沙门慧深,来至荆州,说云:扶桑在大汉国东二万余里,地在中国之东。”这些记载说明中国人比哥伦布早1 000年发现了美洲。金勒认为,《梁书》中所说的“扶桑”,就是现在的墨西哥。这就十分清楚地说,在公元499年(齐永元元年)的时候,中国和尚慧深就到达过在中国东方二万多里的墨西哥了。金勒的论文一发表,立即引起各国汉学家的广泛兴趣和热烈讨论。在1761~1921年的160年间,探讨这一问题的专著、论文不下80多种。参加讨论的有法、德、俄、英、意、荷、美、日、印度等十几个国家的学者,其中有赞成的,也有反对的,争论十分热烈。
   至此,已经有不少材料,证明中国人确有可能在哥伦布之前1 000年发现了美洲。然而,一些外国学者并不满足于这一结论,他们把中国人到达美洲的时间比这更加向前推进了1 500年,上溯到公元前11世纪,因而又出现了一个“殷人东渡”的难解之谜。
   公元前11世纪时,正是以奴隶制为基础的商朝(也叫殷商或殷)末年。周武王灭商后,采用分化怀柔政策,封纣王的儿子武庚督管“殷顽民”。武王死后,武庚利用周王族内的矛盾,串通东夷方国部落,发动复国战争。激战3年,武庚被杀,复国成为泡影。追随武庚的殷人,为了寻找栖身之地,纷纷夺海而逃,因而演了一幕“殷人东渡”,远涉重洋,来到太平洋彼岸的历史剧,成为中国人登上美洲的先声。这种见解一经发表,比慧深和尚到达美洲一说引来更大的争论,同样,赞成者有之,反对者也有之。从赞成者的论述不难看出,慧深发现美洲也好,殷人东渡也罢,虽然有了不少的考证,但还远没有结论,还有很多谜要解开。当前,它是中美文化关系研究的一个热门课题。相信在国内外许多热心这方面的学者的共同努力下,这个谜将会大白于天下。

作者李正兴:为中国纪实文学研究会会员、中国科普作家协会荣誉理事、上海市科普作家协会荣誉理事、顾问。
 

上一篇: “太空课堂”催人“追梦”(许兴汉... 下一篇: 《云图》:平庸的故事,创新的讲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