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两极科学考察的写真——记地球物理学家颜其德的人生之旅
[2013-07-03 10:05:37]

    颜其德  1940年生,重庆人。研究员。1965年成都地质学院地球物理勘探系毕业。曾任中国极地研究所(现中国极地研究中心)党委书记兼副所长、极地科普馆首任馆长。赴南极考察前在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调查队副队长。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常委、上海市地理学会副理事长等职。编著科普书籍《南极第一冬》《走进北极》等12部;发表科普文章近100篇;参加编导、制作影视录像多部,多部作品获奖。被中国科普作家协会表彰为“有突出贡献的科普作家”。现为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上海市科普作家协会会员。

    戏水玩童的梦想

    颜其德出生重庆,是嘉陵江水、山城沃土哺育成长起来的。
    喜水、好山、爱海、探险成了儿时的喜好和人生旅程的追求。童年是一个令父母亲无时无刻揪心的玩童。可以说是玩性很强,“野性”十足。喜爱体育和户外运动、尤其是爱游泳、戏水。每逢夏季,他就常与一帮孩童去离家近百米的长江里打闹一番,特别喜好在江心激流中博风击浪,从小练就一身好水性,还在江水中救过遇险的小孩。但长江夏季大水的水温很低,容易刺激小腿抽筋,加之漩涡急流危及生命安全的险象也时有发生。父母亲担心他玩水出事,多次严令不准他再下江游泳。这可难不住戏水如命的颜其德,而他也因偷着去游泳时常被父亲用竹片抽打屁股。有一次游泳后回家,父亲严厉问他:“是不是又去游泳了?”他回答:“没有。”父亲用手指在他臂膊上轻轻划了一下,一道明显印痕(游泳后的迹象)顿时出现,他的屁股又挨了父亲一顿竹片。此后,他吸取了教训,常与玩童们商量对策,每次戏水后在江边的沙滩上跑步,直到出了一身汗,再用手指在臂膊上就划不出游泳后的印痕了,这样就躲过了严父的“检验”。在长江激流中游泳冲浪的那种刺激使他感到无比的兴奋和乐趣,越是惊险他越敢冲。有一次他把短裤顶在头上,向浪尖冲去,享受一下与激流搏斗其乐无穷的滋味。谁知道短裤被波浪冲走了,这可把他急坏了,心中也无招了,他知道这次父亲定饶不了。他回家后赶紧认错,可还是没有得到父亲的原谅。他接受笔者采访时笑称:“可怜天下父母心,骂是疼,打是爱嘛!” 
    颜其德儿时在露天广场看电影时,当他第一次见到银幕上出现了蔚蓝色一望无际的大海,他非常兴奋:如能拥抱海洋,到海洋中去闯荡一番那该多好啊!激动的心情几乎要叫出声来。
颜其德进中学后,体育爱好颇多,除了游泳外,喜欢篮球、棒球、手球、田径……成绩也是拔尖的。他还是重庆市第一批伞塔跳伞队队员,喜爱从300多米高的跳伞塔上往下跳,跳伞的技巧和准度也是极高的。为了迎接建国十周年,海军航空兵受命负责组织训练飞机跳伞队,准备国庆十周年时在十三陵水库上空进行飞机跳伞表演。当时颜其德是重庆第三中学(现重庆南开中学)高二学生,正值海军航空兵在重庆市几所市重点中学选招飞行员,他踊跃报名应招,步入了海军航空兵飞机跳伞队训练基地(位于青岛流亭机场)。自参与伞塔跳伞起,颜其德在梦中曾多次梦到自己乘座氢气球或飞机遨游蓝天。所以,飞机上跳伞那种惊险场面是他早已渴望以求的。越是艰险越向前是他从小练就的品格。后来在水库表演这一项目因故取消了,他重新回母校三中跟班攻读直到高中毕业。
    体育是他的强项,在学习上,他也不是成天啃书本或老师教一而不二的那种学生。他喜欢学中有问、问中有学、与人叫真、乐在其中。他还笑着对笔者说:“在校读书时,我有一句至今背得娴熟的儿歌,那就是‘大考大玩、小考小玩、不考好玩’。”
    颜其德就是凭借自己的勤奋加聪明,成绩一直名列班级、年级前茅,小学毕业后以优异成绩保送进入省重点中学——重庆三中;高中毕业,又以优异成绩考进了成都地质学院当年新设立的热门专业——航空地球物理专业。
    地质,意味着远离文明,隔绝闹市,在人迹罕至的荒漠戈壁中迎朝阳、送晚霞,头顶蓝天、脚踩大地,饮风餐露、夜卧帐篷、浪迹天涯,用自己的双脚走遍祖国的河山;默默无闻地研读地球天书、孜孜不倦地为国寻宝……这正是他儿时的梦想。
    在大学的5年学习生涯中,他各门功课都是极为优秀的,儿时的戏水爱好和从小练就的体育强项更有所扬长。他先后被选进院田径队、排球队并担任队长,还胜任系学生会体育委员等职,为他以后走入社会打下了坚实的专业知识和身体素质基础。
    1965年,在大学毕业分配的当儿,于1964年国务院才批准成立的国家海洋局来校招生,颜其德激动的心情难以控制,争先报了名。在40多名的报名毕业生中最后只录取2名,其中1名就是颜其德。颜其德获悉此消息后激动万分,心中在呼喊:“浪击天涯、拥抱大海、走进极地!我的儿时梦想扬帆启航啦!”
颜其德从此闪现出他生命的辉惶,人生的彩色之旅。

    中国南极事业的开创者

    南极,被喻为地球的冰库、世界的寒极、暴风的故乡、白色的沙漠、科学的圣殿、资源的宝地;全年低温少雨,气候寒冷,干燥,烈风,酷寒(最低气温达-89.6℃)。那里出现暴风雪和冰川险境是常事。颜其德作为科学考察带头人,他有着不怕牺牲、以苦为乐,敢为人先、奋勇开拓,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可贵精神。自他踏上了这块与世隔绝、险象环生的地球最南端的大陆,开始了他的绚烂人生之旅。
    1.初识南极
    1981年,受国家选派,颜其德同中科院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的谢自楚结伴而行赴澳参加澳大利亚国家南极考察队;他只身一人,参加了澳大利亚首次南极洋地球科学考察和南极大陆考察。就在这第一次赴南极内陆的考察中,他就险些永远安息在冰山裂缝之中。他现在回想起来,很有些后怕。那真是一次又惊又险的经历。那天,他和一批澳大利亚科学家一起登上了高高的冰峰。冰峰上是没有路的,到处都是陡峭的悬崖、自然断开的又深又陡的冰缝。如一不小心跌入冰缝,性命就难保了。在下山冰盖的滑行路上,由于冰盖坚实而光滑,全身躺卧也停杀不住,他只好双手紧抱住胸前的照相机和考察资料,双脚死死蹬住下滑方向,以此来减缓下滑速度。但还是无济于事,下滑速度越来越快,他身体失去了控制,在冰雪上飞快地向下翻滚起来。外国朋友们都惊呼起来,想救他又爱莫能助。他闭上眼睛听天由命,只听到耳边狂风的呼啸声,他默默祈祷,希望自己不要滚到冰裂缝中去光荣。那真是一个生死攸关的时刻,虽然天气很冷,但他全身都急出了虚汗。滚动终于停止了,他睁开了眼,十分幸运,他在一个悬崖边停下了。这次有惊无险的南极内陆考察是颜其德与地球极地的缘起,也是金色人生之旅的第一个旅程碑。
    1983年12月,在颜其德刚完成“我国首次西北太平洋多金属结核调查”任务回国后,便受命领衔主编《我国首次南极考察总体方案》报国务院批准。还负责编写了《我国首次南大洋考察实施计划》《南极洲考察队建站和科学考察计划》等报告,为我国南极科学考察事业的起步与开创做了大量的基础性工作。
    2.再征南极
    1984年11月20日,黄浦江畔彩旗飞扬,锣鼓喧天,人头攒动,国家海洋局“向阳红10”号和海军“J121”号两艘万吨级考察船汽笛长鸣,搭载着591名炎黄子孙的后裔,肩负着祖国的使命、人民的重托、历史的机遇、科学的梦想,缓缓驶离上海港,踏上了奔赴南极洲的处女航程,把中国改革开放的豪迈音符谱写到了遥远的南极!
    颜其德随队参加“中国首次南极科学考察队”再赴南极。他作为考察队科考负责人,对科学考察计划的具体组织实施做了大量工作,特别是在长城站的选址、卸货码头建设、抢运建站物资及建站等方面,确保了建站顺利进行。他主笔制订了《长城站84/85年度科学考察计划》并组织各学科的科考人员对西南极乔治王岛的气象、生物、测绘、海洋、地质与地球物理、第四纪冰川、环境等学科开展了综合性考察,这是我国第一次在南极洲开展多学科的考察工作,获得了大批珍贵资料和样品,开创了中国第一年建站、科考双胜的先例,为我国赢得《南极条约》协商国地位和对南极的合法权益创造了有利条件。他还在冰雪侵袭的充气帐蓬中坚持编写了《中国首次南极考察大事记》(约5万字),这份档案资料,是我国首次南极考察的真实写照,己作为珍贵档案存档。艰苦的条件磨砺了他坚忍不拔的性格,历经狂风暴雪的洗礼后,那颗为祖国事业奉献的心更加坚定。为表彰颜其德在我国首次南极考察中的突出贡献,授予他一等功。
    3.特殊使命
    1985年,颜其德作为我国南极考察的首任越冬队队长,与他亲自参与组织指挥和动手建设的长城站一道,经历了严酷的南极第一冬考验。南极委领导给他们下达的命令是:如果发生危险就向友邻站撤退。颜其德和他的7名队员深知这次任务的意义非同一般,他们当即表示:我们誓与长城站共存忘!人在站在!
极夜的南极,暴风雪逞狂、天地笼罩在灰蒙蒙的极夜里,显得很沉、很重、很长。除了茫茫无垠的白雪外,没有了夏季时的色彩和怏然生机。除了狂风的怒吼外,没有了往日人的声音和企鹅的啼鸣,似乎一切生命都定格在南极冬眠上。
    长城站第一冬,不仅气候环境十分恶劣,站区的房屋保暖、供排水系统、发电通讯设备等都还不完全具备南极越冬的要求,连饮水都需化大力气戳开厚达1米的湖冰,再用水泵抽水,为了延长发电机的使用寿命和节约燃油,每天只能从上午10点至夜间10点的12小时供电。第一冬中,长城站区平均积雪达2.0米至2.5米,最大厚度达3.5米,不仅掩埋了发电机房的门窗,把发电机的排气管也给堵死了。
    1985年7月,正值多暴风雪的南极极夜月份,狂风暴雪袭击了长城站。一个月中有26天暴风雪在10级以上,速度高达每小时100多千米的暴风,经常将站房摇晃得几乎散架、掀翻了南极库房的房顶、损坏了抗风强度为60米/秒的测凤仪,冻住了住房的门窗,冻裂了上下水管,就连液化汽罐也点不着火,给我们的生活、工作造成了诸多困难和严峻考验。队员们已连续几夜当“团长”,没有听到一声怨言,每天都坚持扶着“南极救命绳”去户外进行气象观测、完成短波通讯试验和积雪厚度与海冰变化记录等科考工作。
    有一天早晨,颜其德照例出门去长城湾观察海冰变化,突遇强暴风雪袭击,几乎未能回来。颜其德和他的队员们,就是在这见不到太阳、与风雪为伴、与孤寂同行的南极乔治王岛极夜冬天的困难危险情况下,度过了300多个难忘的日日夜夜……创造了世界南极考察史上的奇迹——当年建站,当年开展越冬考察。为我国在同年10月7日进入南极条约协商国的行列,取得对南极事务的表决权、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颜其德和徐林林主编的走进南极丛书、颜其德、孙骏毅编著的《极地探险》(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出版)一书中,从“揭开神秘的面纱”“远航极地的帆影”“独步南极的英雄”“南极科考新纪元”和“科学城的崛起”等章节的描述和记载,再现了科学家对南极进行科学考察,对南极的独特景观、恶劣环境和轶闻趣事有着切身的体验和难忘的回忆。他们远离祖国和亲人,在荒芜人迹的南极洲,战天斗地、爬冰卧雪、搏风击浪、无所畏惧。他们将自已的所见所闻、所感所为,以图文并茂的形式,以朴实的语言、动人的故事、不凡的经历、稀世的画面展现在读者面前。这是一部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可读性为一体的极地考察科普读物,也是一本弘扬“爱国、拼搏、协作、创新”的极地精神之有益教材,她将带领读者跟随“极地人”南进的步伐,共赏冰雪之极之奇观,领略暴风雪的故乡之威严,探索白色沙漠之奥秘。她为读者打开一扇了解纯净而又迷人的南极世界的“知识之窗”。

    北极科学考察的足迹

    北极和南极一样,是全球气候系统的两大冷源、驱动器和放大器之一,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全球气候环境的变化和人类的生存与生活。在全球变暖的今天,人们更关注全球的气候变化和地球的南北两极!对位于北半球的中国来说,北极比南极更近,关系更密切。北极对我国气候、环境、生态、农业、经济,甚至于社会生活都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1999年7~9月,颜其德有幸作为“中国首次北极科学考察队”副领队率队远征北极考察。中国首次北极科学考察的科学目标紧系全球变化,特别是全球气候变化的重大科学问题。
    中国首次北极科学考察是一次由中国政府组织的、以中国极地研究的资深科学家(包括台湾和香港的科学家)为主体、有来自日本、韩国、俄罗斯的科学家和专家共同组成的国际北极科学考察队,她的成功组织,表明了快速发展的中国无时无刻在关注着北极地区的气候和环境变化,有能力对国际极地科学考察事业做出应有贡献,也证明了中国的极地科学考察事业已与国际接轨,研究水平已达国际先进水平。
    颜其德主编的《走近北极——遥远不是梦》一书,创作思想新颖,融原创性、知识性、抒情性和哲理性于一体。以他和主要作者有多次亲赴南北极科学考察的不凡经历,并多角度采访参加北极科学考察的专家和大量阅读相关文献、资料、史料的基础上。以“生命北极” “探险北极” “感动北极” “角逐北极” 为题,生动叙述北极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以及顽强而多彩的生命、探险史和开发史、北极与中国,力图展现北极探险家的英雄史诗,真实记录中国人初涉北极的风采,突出人文精神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同时也表述对北极生存、生态现状的忧虑,呼唤更多人来关注、关爱地球上 “唯一的冰冻海洋”——全球气候的“空调器”之一的北极。
    书中体现了人类走向北极的路,是一条探索和挑战自然、挑战自我、充满危机的艰辛之路,也是人类前赴后继、开拓创新的神奇之路。尽管我们中的许多人并不可能到达遥远的格陵兰岛,但从探险家刻在冰原上的坚实脚印中,我们能领悟到与从事其他事业同样需要的那一种弃而不舍的精神与追求。作者以自身的感悟、生动的故事、丰富的知识、抒情的文笔,通过“冰原上奔走的精灵” “身强力壮的北极熊” “艰难迁徙的北极驯鹿”  “漂浮在冰海上的古希腊童话”  “冰原上回响青春之歌”等章节,向广大青少年读者讲述中国科学家在浩瀚北极开展科考活动中的所见、所闻、所感、所为,展现极地勇士在恶劣、艰苦的自然环境中的人生价值、执着追求和默默奉献的精神。全书以故事的形式讲述科学考察活动和科考队员的生活趣事,彰显“极地人”以苦为乐、以苦为荣、敢为人先的科学求真精神,以此鼓舞青少年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立志做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接班人,成长为祖国建设有用之才。书中还以大量珍稀的北极彩色图片,向广大读者展现北极神奇的自然景观、独特多彩的生态、缤纷壮丽的极光和千姿百态的冰山,引领读者走进北极、亲吻北极,培养探索自然的科学精神及亲近自然的人文情怀。

    筹建中国极地研究所
    
    1985年底,颜其德圆满完成首次越冬重任回国后,国家海洋局任命他为中国极地研究所筹建处副主任,携全家从杭州来上海负责组建中国极地研究所。来到上海后,亲自组织参与和领导了极地所总体规划、所址选点、工程设计审批、投资项目落实、现场准备和施工合同签订等前期准备的全过程及同上海市有关部门的工作联系。为打开局面,确保工程按时开工做了大量工作和充分准备。由于长时期的工作积劳与身体透支,1988年8月,他迫不得已地住进了华山医院动了大手术,出院后病未痊愈就又投入了工作。1989年10月,中国极地研究所正式成立,他被任命为中国极地研究所党委书记兼副所长,继续领导所的建设发展和极地科学考察工作。
    中国极地研究所主要方向任务是,开展有突出极地(重点是南极)特点,对我国和世界有重大科学研究价值的重要学科,实施考察研究计划, 分析研究与保管极地标本、样品和数据、资料并提供服务;搜集整理和编辑出版文集、期刊;进行国际间的极地学术交流和合作考察研究,负责极地考察装备研制和储运等。2003年更名为中国极地研究中心。
    由颜其德负责领导、策划筹建的国家级教育基地“极地科普馆”1997年5月12日,正式对外免费开放。颜其德兼任馆长。它是上海市和全国科普教育基地之一,已成为中小学生和社会各界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科普教育、弘扬“极地精神”的理想园地,也是上海都市文化建设中独具极地特色的一道风景线。进入“极地科普馆”,你可以领略地球南北极的神秘与静谧,认知极地科学的价值与意义,了解我国南(北)极考察跨越式发展和成就,感悟极地人不畏艰险、勇于探索创新的科学献身精神。
    追随着颜其德的极地人生之旅,我们十分欣慰地看到了,经历了像他及其队友这样一批又一批“极地人”的前赴后继、不畏艰险、顽强拼搏、为国争光的艰辛征程。28年来,中国极地科学考察事业赢得了跨越式发展和世人赞誉的成就;相继在南极建立了中国南极长城站、中山站和昆仑站三个科学考察基地,在北极建立了中国北极黄河站,拥有了世界知名的极地科学研究中心、先进的极地科学考察船——《雪龙》号破冰船和完备的科学考察支撑体系,中国人的足迹将永远刻印在那遥远的冰极之洲和冰冻之海,庄严的五星红旗高高飘扬在南北极上空。
    在采访即将结束时,颜其德如是说:“回顾自己一生,有幸涉足地球两极,成为中国极地科学考察事业第一代‘极地人’中的一员而深感光荣、自豪!至今,我仍在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在热爱南北极,宣传极地人生之路上……”

    (来源:《科技视界》2013年第7期)

    作者:李正兴,系中国纪实文学研究会会员、中国科普作家协会荣誉理事、上海市科普作家协会荣誉理事、顾问。
 

上一篇: 在钱学森麾下拍摄《载人航天》(叶... 下一篇: 构图的运用(臧志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