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之光(7-8)(组图)(臧志成)
[2013-10-24 17:30:09]

    臧志成博客链接http://blog.sina.com.cn/zzc303

科技之光(7)——科学无国界

    面向全国,走向世界是上海科技的博大胸怀,改革开放,将上海推向科技全球化的浪潮。
    20世纪80年代初,中美科学家在上海运用国际流行的墙报形式,进行学术交流。我在现场抓拍了当时的情景:近处,一位美国科学家,全神贯注地用一把戒尺,测量墙上展示的实验记录图表,在展版的另一面,来自各地的科学家在认真看着墙报,思考着。

    上海市优秀科普编辑、文汇报资深记者、评论员 钱维华先生说:一幅照片当被作为艺术作品评判时,人们要求:是否成功地捕捉了转瞬即逝的瞬间美; 当被作为新闻作品评判时,人们则是从其内涵的新闻价值加以判断。如果把两者成功地统一在同一个画面上,多年来一直是一个横亘在科学摄影记者面前的难题,以至有人发出叹息: “鱼和熊掌,不可兼得。”
    这幅摄影作品《美国科学家在上海》,则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科学工作者对真理的追求,表现了“科学无国界”这一主题。从画面的构思、主题的凝炼来说,确是一幅抓拍及时,人物出神入画的佳作。
    在真知灼见前,作者敏锐地捕捉科学活动的瞬间美,他追求的是“鱼和熊掌,吾要兼得!”以辛勤的耕耘,大胆的探索,创造出寓科学美于艺术美的佳作。
    世界科技资源的利用、跨国科研合作的开展、国际学术交流的活跃,突现了上海在世界科技发展进程的地位。

科技之光(8)——视地铁如命的刘建航

    上海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龙头,地铁建设的难度在世界地铁建设史上也不多见。
    刘建航,1952年开始就与上海市政工程管理打交道。上了年纪的上海人,也许还记得,好久以前,在衡山路上封闭开挖地下工程,刘建航已经参加在其中了。
    上海滩,地下都是含水软弱地层,要在这种烂污泥里打隧道,谈何容易。人们称作“豆腐里打洞”,难啊。
    智慧总比困难强,创新就是大胆、谨慎、讲科学,走不寻常的路。刘建航领衔,成功创造了“冻豆腐里钻孔”。我这张摄影作品,是跟着他,到“冻豆腐里钻孔”的地下工地,抓拍他现场解决问题的镜头。他在软土地层地下工程方面的杰出科技成就,才有了今天四通八达的上海地铁网。
    他研究和设计含水软弱地层中盾构法隧道的单层钢筋混凝土拼装式衬砌,率先攻克衬砌结构防水关键,用以建成第一条黄浦江越江隧道及地铁试验段,获全国科学大会奖。
    他在江底高压沼气砂层建隧,解决喷发沼气流沙等世界罕见难题。首次在建筑密集区用自制11.3米盾构、地下墙深基坑法和环境保护技术建成第二条浦江隧道,获国家金奖。
    刘建航把自己毕生的精力献给了上海地铁建设事业,视地铁比自己的生命还重要,在建成的两条黄浦江越江隧道、地铁一、二号线工程和20余条市政隧道建设中做出了杰出贡献。还撰写了《盾构法隧道》《基坑工程手册》《地下墙深基坑周围地层移动的预测和治理》等著作。
    刘建航,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1997年获茅以升大奖。2001年度上海市科技功臣。实践证明,科学技术在上海的地铁中发挥巨大的作用,不但缩短了建设周期,而且大量节省了建设投资。

臧志成 博客文章
2013-10-22~10-24 
 

上一篇: 发展可重复利用的火箭有什么意义(... 下一篇: 科学已经告别纯真年代——江晓原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