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考研究生注重什么(倪既新)
[2013-11-01 16:17:44]

    倪既新博客链接http://blog.sina.com.cn/nijixin

    今年的全国硕士研究生招考启动时,指导考生如何选择报考“学术型还是专业型”的问题引起了关注,给人的直觉印象,是国内的考研正在走向理性的层面。
    近些年来,考研热“高烧难退”。有报道说,从2010年到2013年,全国报考研究生人数从140万激增至180万,内在的主要推动力,是本科生就业形势相对严峻,所以很多考研者的动机只是为两三年后提高自己的职场竞争力,而在选择学校和专业、选择研究生类型上,多数盲目甚至“投机”。比如,只在乎社会评价,而完全忽视或不顾本人的兴趣和志向。那结果,当然是“完全失算”或“投入与产出不成比例”。
    其实,考生的失误只是造成结果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作为招收研究生的导师,是更应该正确引导和考量考生的。我采访的郭培宣教授就指出了这一点。
    郭教授是旅美杰出华人科学家,纳米生物领域世界最著名的三位科学家之一。他说他招收学术研究生,首先就要考察考生对科学是否真正热爱,否则,就不予录取。比如有一次他面试应考者,其中有名学生来自一所美国名牌大学,以前就发电邮找过他,但他没予回复,因为他知道当时有好几所大学要收这名考生。这次考生亲自来实验室问郭教授了:“我有没有可能跟你做科研?你有什么特殊的要求?”郭就问他:“这么多学校要你,给你奖学金,你为什么要来我这里?我对学生最大的要求,是对科学有兴趣,对课题有兴趣。”学生说,他有,“这么多名牌大学要录取我,我还跑到你这里来,就是证明。”郭教授说,“有你这句话就够了”。之后就录取了他。后来这名学生果然非常出色,成果叠出。
    郭教授认为,能进大学的青年头脑都聪明,但科学是一个苦差事,只有喜欢它,迷醉它的人,才会全身心投入,才可能出成就和为科学发展作贡献。因为兴趣促进努力,努力造就成功。兴趣和成功是相互促进的。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点。一个研究生如果对科学并没兴趣,单纯作为谋生、出国的手段,那是做不下去的。最多拿个毕业证书,结果不会有所成就。所以他招收的,都是对科学深有兴趣的学生。
     郭教授目前担任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癌症研究所纳米技术合作计划主任,主持着“RNA纳米技术和癌症治疗”等项目研究。在国内,他被聘为浙江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山大学、中科院微生物所、遗传学所、上海生化所分子生物学国家重点研究室等单位的客座教授或顾问。他的学生们也都成绩出众。
    所以,国内一些教育专家也已提醒考生:如果未来不想从事科学研究的,就尽量不要选考学术型硕士。否则,就学生而言,产出的结果很可能会不是投入的预期。

     (本文刊载于2013-11-1《上海科技报》)

倪既新 博客文章
2013-11-01
 

上一篇: 科技之光(9-11)(组图)(臧... 下一篇: 十年后中国空间站里可能有老外(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