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幻文学走向兴盛(李重民)
[2014-02-13 16:56:44]

    李重民博客链接http://blog.sina.com.cn/lcm

    日前,世界科幻行业中权威的理论杂志、美国德宝大学出版的《科幻研究》出版了中国专辑,集中刊发了吴岩、宋明炜、刘慈欣、飞氘、韩松等10位作者的文章,向西方全面介绍了中国科幻文学的发展。目前,对于中国科幻文学进行如此规模的译介还较为少见。
  海外学者宋明炜主持翻译的中国科幻小说,也由香港的《译丛》出版了专辑。
  2012年第三期《人民文学》推出科幻小说专辑,一共刊发了科幻作家刘慈欣的四篇科幻小说。这是《人民文学》自上世纪80年代刊发童恩正《珊瑚岛上的死光》以来,时隔30年对科幻小说的再次关注。
  据不完全统计,刘慈欣代表作《三体》三部曲发行达到40万套,英文版权在多家出版社激烈的竞争中已经签定,日文版开始洽谈,韩文版进入翻译阶段。2013年,《三体》将被改编成电影。
  在过去的一年中,科幻作家吴岩等人参加了芝加哥的世界科幻大会,刘慈欣和韩松赴英国参加了那里的文学和科幻活动。
  2012年“全球华语科幻星云奖”和“科幻银河奖”两个奖项的参与范围与规模都超过以往,多家出版社涉足科幻出版。
  种种现象表明,中国科幻文学正在走向兴盛,引起世界的关注。

  中国人正在重新成为有梦的民族

  据科幻作家韩松介绍,科幻文学在中国是长期受冷落的,传统上,中国人比较关注眼前的事情,更注重现实人际关系,而对陌生的异世界、对未来、对寥远的星空等等并没有太大兴趣。但随着中国崛起,随着科技深入影响,这种状况正在改变。科幻是工业革命后产生的一种面向未来、面向科技的文学,它在中国社会产生影响力,说明中国人正在重新成为一个有梦的民族,标志着中国人的想象力和科学创新力正在逐渐出现复兴。
  中国科幻往往都是经历了一代人后,就被各种社会动荡打断了,比如,清末鲁迅、梁启超等人把科幻介绍进中国后,很快就被战争打断了。那时,中国人连自己明天能不能活下去都不知道,哪里谈得上做梦?20世纪50年代科幻有过一阵繁荣,很快又被“文革”打断。20世纪70年代末,随着现代化重新提上议事日程,科幻又一次热闹起来,但在80年代初又被批判为精神污染。如今,中国正在经历科幻最为持续长久发展的一个阶段。

  中国科幻文学足以与西方一流科幻作品媲美

  科学史学者江晓原将科幻分为三重境界:第一重境界是科学,将科幻视为科普的一部分。第二重境界是文学,让科幻小说得以厕身于文学之林。第三重境界是哲学,是对未来社会中科学技术的无限发展和应用进行深刻思考,是专属于科幻小说的独特使命。江晓原认为中国最好的三位科幻作家刘慈欣、王晋康和韩松,在这三个境界中都有所突破。
  中国《科幻世界》杂志副主编姚海军认为,刘慈欣、王晋康、韩松,以及更年轻一代的陈楸帆、夏笳、江波等少数作家的优秀之作,无论在想象力还是文学性上都足以与西方一流的科幻作品相媲美。刘慈欣气势恢宏的《三体》系列、王晋康充满人性拷问的《与吾同在》以及韩松意象丰富、极富批判精神的《红色海洋》,在我看来早已超越了很多西方科幻经典。在这些作品中不仅可以看到过去只有在外国科幻小说里才能看到的想象力构建的奇观以及对文明的深刻反思,还可以看到比外国作家笔下更多的、也可能更符合实际的关于我们这个民族和国家的未来景象。
  刘慈欣、韩松等人的作品早已不复1980年代科幻小说的单纯,往往结构宏大,内容庞杂,包含多重意象和犀利的思想。也正因如此,他们的作品才能从传统科幻的领地突入更广阔的空间。这种突破不仅提升了科幻自身的影响力,也为中国文学增添了一抹难得的现代性的亮色。
  韩松认为,2012年中国科幻文学虽然没有出现《三体》那样的巨著,但总体成绩颇高。最受瞩目的事件是“全球华语科幻星云奖”和“科幻银河奖”的颁发,这两个奖项的参与范围与规模都超过以往,老作家持续再担中流砥柱,新人新作频繁涌现,中国科幻文学创作风格更加多元化,以科学技术变化为主要内容的核心科幻小说仍然是主流,同时还出现了一些反映中国悠久文明的作品,如龚古尔的《雪城》、刘永清的《第九站诗人》等。

  以更大注意力关注未来

  在《科幻研究》杂志中国专辑的组稿人、世界华人科幻协会会长吴岩看来,此次在《科幻研究》上刊发中国专辑,跟之前《译丛》杂志上宋明炜主编的作品专号,对中国科幻文学的发展意义巨大,这会让世界了解中国科幻文学自身的发展和特点。“我们希望通过这些专号给世界一些新的信息。中国科幻有自己的想法。”他认为此次中国专辑的出版对中国科幻的国际影响力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吴岩在科幻文学理论的创建和发展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他主编的《西方科幻文论经典译丛》是一项巨大的工程,是他继《科幻文学论纲》后对科幻文学理论的又一重大贡献,也标志着中国科幻的综合发展能力提高到了一个新水平。
  过去一年里,科幻文学原创和翻译图书大规模涌现。除了《科幻世界》继续出版“大师丛书”和“基石丛书”外,更多的出版社、文化公司开始涉足科幻出版。比如,读客出版了阿西莫夫的“基地”系列以及“海伯利安”系列,在市场上十分成功。百花文艺出版社出了一系列科幻书、清华大学推出了“水木科幻”系列讨论、希望出版社推出了奇点科幻丛书、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了10卷本的中国科幻名家名作大系、世纪文景、电子工业出版社、新星出版社出版了、接力出版社等也出版了科幻书。
  人们对中国科幻的兴趣正迅速上升。刘慈欣参加星云奖颁奖期间,提醒人们要以更大注意力去关注未来,因为现代科学技术最前沿的部分,正变得与我们以前的传统技术很不一样,正在脱离人们的日常环境习惯和日常经验。很多科学技术领域正面临突破,任何一个关键性的突破,可以完全改变我们的生活。即将出现的改变,不再是以前那样的,可能比科幻还科幻,社会和个人都要早早有所准备。

    (本文转自文学会馆:http://lit.eastday.com/renda/node5661/node5663/node17931/userobject1ai1819054.html
    (选稿:丛山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作者:文一)

李重民 博客文章
2014-02-11
 

上一篇: 日本第一位航天员(李必光) 下一篇: 《科学编年史》:当年梦想中的枕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