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行业推进自主品牌转型升级迫在眉睫(朱盛镭)
[2014-06-14 21:12:32]

    朱盛镭博客链接http://blog.sina.com.cn/zhushenglei

汽车行业迎来60周年华诞
推进自主品牌转型升级迫在眉睫

    经过60年发展,我国汽车行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形成了年产销量位居全球第一的汽车工业,并初步创建了自主品牌汽车及其产业链体系。我国汽车工业以其市场潜力大、产业关联度高、带动就业面广、积累资金能力强等特点,发展成为国民经济重要支柱产业,也为发展自主品牌汽车铺垫了基础。庆贺甲子华诞,瞻顾世界汽车时空变化,发现我国汽车工业与先进国家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尤其在自主品牌方面更是“短板”。

    1.自主品牌发展对我国汽车产业的影响

    20世纪50年代初,我国在苏联援建下开始建设一汽。建成后的汽车生产技术是比较先进的,但自主开发能力较弱,形成产品“几十年一贯制”。后来一汽通过自力更生和多年努力,自主研发出新的解放141货车,并不断改进,达到了载重汽车生产和管理的先进水平。
    东风汽车吸取历史经验教训,在建厂时特意建设了规模相当的技术中心,形成了一支当时在国内比较强的汽车技术队伍,开发出东风系列货车,形成了年产10万辆5t级货车的能力。东风汽车的系列产品,从开发到投产全过程,基本是靠全国机械、汽车行业技术力量自主开发完成的。
    但由于是闭门造车,改革开放后,才发现我国汽车工业水平大大落后于世界先进国家。通过采取引进技术和合资的方式,汽车行业迅速学会了制造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汽车产品。尤其是通过近30年的乘用车生产合资,中国汽车行业在制造、工程开发、采购、营销和资金调度等环节上实现了国际水平的本土化,汽车开发从合作开发起步逐步迈向自主开发阶段。合资合作对我国汽车产业的正面效应是:初步建成现代汽车工业体系;大幅提高汽车技术水平,促进了产业升级;取得了较好的经济社会效益;通过合资的“溢出”效应,为自主品牌发展提供了条件。
    分析近20多年自主品牌发展历程可看出,我国汽车工业虽未开发出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有竞争力的产品,但也初步具备了一定的研发能力,如上海大众的桑塔纳3000首创以我为主的开发道路;如泛亚汽车技术中心,通过本土化品牌汽车的部分开发和整车开发,培养了中国的研发人才。奇瑞、吉利等企业实现了从简单模仿到正向开发再到自主创新的转变。一汽、上汽、东风、长安、北汽等企业不断加强力量开发自主品牌,通过独立开发、模仿创新、委托设计、联合开发、购买品牌等多种模式,其自主品牌的创新已从单项技术和产品创新向集成创新和创新能力建设等全方面发展,正在跃上新的台阶。

    2.我国自主品牌汽车发展现状

    2013年我国自主品牌汽车新品迭出,全新车型和改款车型上市数量达到96款,占全年各汽车企业上市新车总数291款的32.98%,呈现出新车差异化的竞争格局。其中SUV、MPV、双擎双模混合动力等车型,彰显了自主品牌企业研发创新的实力。尤其是艾瑞泽7、比亚迪秦、观致3等车型的上市,备受业内外关注。
    2013年我国自主品牌乘用车共销售722.20万辆,同比增长11.37%,占全国乘用车销售总量的40.28%,占有率同比下降1.57个百分点。而德系、日系、美系、韩系和法系品牌乘用车销售分别占乘用车总销量的18.81%、16.35%、12.39%、8.80%和3.08%。合资或外资品牌产品储备丰富,新品投放或改款速度较快,其竞争策略多变,或车型下探,或市场下行,或价格下压,对自主品牌形成强大压力和巨大挑战。当合资品牌和外资品牌大举进攻自主品牌固有的三线、四线市场和10万元级以下产品市场时,自主品牌汽车市场占有率逐步下降。目前正是自主品牌汽车困难的阶段,这也是自主品牌汽车发展过程中必经的阵痛。
    自主品牌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开始就选择了自主创新模式,广泛利用国内外资源,在模仿国内外车型的基础上进行自主研发,打造自主品牌,并逐步发展壮大;另一种是国有汽车集团公司设立的自主品牌子公司,这类企业的母公司一般已和跨国汽车公司合资,通过购买国外的产品技术或成熟的技术平台,将其注入到自主品牌子公司中,以此为基础提升自主研发和自主品牌建设。
    经过20多年发展,在资源环境约束日益强劲的同时,自主品牌新的比较优势正在显现,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生产要素结构升级,创新要素日益充裕,特别是知识型人力资源的优势凸显,为自主品牌发展夯实了基础。
    从企业层面分析,我国自主品牌企业研发能力的基本状况是:一般在车身开发能力和整车集成能力建设方面投入较大,相对能力较强,但在新技术开发和应用能力方面仍较弱(其中发动机总成开发技术和汽车电子控制技术是最薄弱的环节)。企业研发费用总量不足,占据企业销售额比例低;研发费用中用于前瞻研究的费用比例更低。重生产能力形成,轻创新能力提高;重引进消化吸收,重硬件投入,轻基础研究;重局部问题的解决,轻系统集成能力的提高。缺乏完整的、可供指导具体产品开发实践的产品数据库。企业专利主要集中在实用新型和外观,在高端技术方面依赖于跨国汽车公司和国外研究机构。企业开发手段不足,装备建设投资压力大。
    自主品牌汽车研发停留在技术研发链(前期研究、前期工程和产品工程)的后面环节,且缺失对整个产业链发展的引领作用。自主品牌企业在管理、研发、品牌等方面仍存在种种局限性,尤其是在核心技术领域,特别是核心零部件制造方面,始终是制约企业迈上更高台阶的关键因素,且这种挑战具有长期性和艰巨性。
    我国汽车自主品牌建设处在徘徊不前状态。专家认为,问题归咎于“自主品牌体系力竞争不强”。体系力竞争是汽车产业的特色,汽车产业基本特点是价值链很长,从规划、研发、采购、制造、营销、服务以及周边产业,基本涵盖了现代工业和制造业的各个环节,因此分工协作、资源整合的体系搭建、管理、运营和形成差异化的竞争力是汽车工业的基本特点。只有加快管理转型、加大研发投入、提高技术水准、强化品质管理、创新营销模式、提升服务质量及加强品牌建设等,自主品牌汽车才可能市场突围,实现产业转型和升级。

    3.推进自主品牌转型升级迫在眉睫

    自主品牌崛起经历了十年黄金发展期,其间伴随着低价、低质、模仿和逆向开发过程,在完成原始积累并取得显著成效后,开始进入调整期。面对较多主流自主品牌市场增速下降而整体市场稳定增长的现实,业内专家认为,推进自主品牌转型升级迫在眉睫,且机遇与挑战并存。
    随着经济全球化深入,国际合作与分工趋势不断深化,全球价值链上生产环节的空间垂直转移,为中国汽车产业自主创新、创建自主品牌提供了全新的发展模式。汽车产业必须具备强大的体系力,才能适应全价值链的竞争。全价值链的体系力是自主品牌汽车可持续发展和保持竞争力的关键,只有将全价值链的优势聚合起来,将面向全球竞争的体系力内化到自主品牌的支撑中,自主品牌的创新能力才能有保障。
    自主品牌在自身的发展中,需要坚持用体系视角不断提升各个产业链环节上的能力,以不断创新成就竞争优势,同时,通过产业链上全体伙伴的价值共享和成果分享实现最优质的资源配置,最终将点滴优势聚合成体系力。因此要从市场需求、政策环境、国内外资源、研发投入几个方面着手,提高我国自主品牌汽车的体系力:一是营销、品牌和网络的竞争力;二是制造过程中的质量、成本控制能力;三是技术研发能力,包括前瞻性地把握世界新技术趋势和了解消费者需求;四是采购能力,发展高质量、低成本、快速享用的零部件;五是对资金的运作调度能力。简而言之,提升自主品牌整个产业链的体系力是关键。
    提升和整合自主品牌体系力,还需要配套理念、政策导向和产学研等各方面的支持和协调。
    国家在政策上对自主品牌提供有力的支持。通过政府采购提供了自主品牌汽车的市场示范效应;新近推出的节能汽车补贴政策将迫使自主品牌加速调整产品线,淘汰老产品而强化新产品核心竞争力;自主品牌下沉三、四线市场和农村市场具有广阔的前景,但配套理念要适应当地的民情和商情,更需要“接地气”、“重服务”。
    建立促进自主品牌的基础研究合作机制。工业协会、工程学会、高等院校、研究机构等组织应会同行业重点企业形成联合促进基础研究的长效机制,并同有关基础研究资助机构建立长期联盟,从体制上创造条件充分利用国家创新资源。
    我国汽车产业迎来60周年华诞之际,进入了自主品牌的全面创新时代。推进我国自主品牌汽车转型升级,提升自主品牌竞争力的关键是强化其体系力。专家认为,只要自主品牌汽车能逆转市场下滑,在未来10~20年内能保持市场稳定增长,同时自主品牌企业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强化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并抓住新能源汽车发展机遇,开拓创新,最终会后来居上,并超过发达国家的汽车工业技术水平。

   (此文将刊登于2014年《汽车工业年鉴》)

朱盛镭 博客文章
2014-06-11
 

上一篇: 走向世界的中国航天(李必光) 下一篇: 假如我们突然失去太阳(杨先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