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平雷微博链接:http://weibo.com/u/1043369051
本人今年虚岁69岁,是临近古稀所谓“奔七”的岁月了。各种毛病随着身体的衰老都陆续显露出来,体力也日益呈现下降的趋势。处于从刚退休没有感觉逐渐过渡到心目中发现自己变老体验之中。尤其是去年到今年母亲、岳母先后去世,也让自己在心理上感到自己真的老了。于是对于社会老龄化的问题也逐渐关注起来了,因为与自己今后的生活息息相关。
在我家,我和我的妻子、姐姐、哥哥、嫂嫂、弟弟、弟媳,还有94岁高龄的父亲,都已属于老年人的范畴。正如据最新统计,截至2013年12月31日,上海全市户籍人口1432.34万人,由于上世纪50年代中后期出生人口开始进入老年期,上海低龄老年人口快速增加。同时,百岁老人增加快速,长寿城市的特征明显。2013年,本市人口预期寿命为82.47岁,其中男性80.19岁,女性84.79岁。申城已经进入人口深度老龄化,60周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387 万余人,占总人口的27%,2025年申城将达到老龄化高峰。采取何种方式养老成为老人及其家属最为迫切需要面临的问题。
我的父亲、母亲、岳母的晚年都是在家中度过的,是以请保姆日常照料,若他们生病主要由我们姐弟陪同看医生,住院请护工的组合方式来完成他们养老事宜的。这就是我们心目中的“居家养老”。因为在中国,对于老年人来说,居家养老,一家老小在一起享受天伦之乐是他们最理想的老年生活方式。对于子女来说将老人送到养老院去也是无可奈何的选择,他们要背起“不孝顺”的骂名。这就是中国民间的传统。其实大多数的老年人也很知趣,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畴内尽量不去麻烦小辈,但到了“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时候,问题就很突出了,单纯的“居家养老”就难以为继。其实对于子女来说,也是勉为其难,我就有亲身体会。回想在岳母最后的日子里,频频生病,需要我这个年近古稀的老女婿去陪她看病,开开车,挂挂号,问题还不大,到她做检查时,真是要了命,拍X光片,做CT,都需要将她捧上检查台的,此时我作为唯一的男家属,自然是义不容辞,但实际上是力不从心啊!此时如果有个小青年帮一把手该有多好!前些日子,我犯了痛风,左脚无法着地,家里附近的社区医院给的药,治疗效果不明显,一星期仍不能正常行走。正好单位要去慰问住在第一人民医院动手术的同事,我就借机随车一起去了医院,同事小郭陪同我看了病。那挂号、看病、验血、付款都不在同一楼层,如果这些看病的程序都要我自己独立完成,那可真是让我苦相百出了。但是由于有了小郭的帮助,省去了许多需要我爬楼梯、挤电梯和排长队的功夫,我对小郭说:“你给了我一次子女陪同看病的享受啊!”也确实让我着着感受了一次青年人“助医”的方便。
但随着社会发展,即使子女还在人到中青年时代也有困难,不少家庭子女不在身边。即使三代同堂,4-2-1的家庭结构已经让中青年小辈不堪负担,他们已经没有精力应付日益老去的长辈所带来的养老事宜。虽然如今对老年人的事情,应该已经摆上各级政府的议事日程,各种社会力量也从自己专业的角度推进着老年事业和产业的发展,但不得不说,所有养老的资源目前还没有得到有效的整合,还处于碎片化的状态,与养老相关的各界人士如同瞎子摸象一般,按照自己对养老事业的理解干着自己关心的事情,绝大多数在家养老的老人并没有享受到来自政府和养老事业人士实质性的关照。我经过观察研究,发现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政府有关部门的“居家养老”概念与一般老百姓理解的“居家养老”认识有着巨大的差异。
在上海所谓“9073”养老服务格局是政府有关部门称“形成了以家庭自我照顾为基础(占90%)、社区居家养老为依托(占7%)、机构养老和医疗服务(占3%)为支撑的社会养老服务格局”。他们将“居家养老”定义为主要指占全市老人7%比例的低保、低收入老人群体社区居家养老为依托的老人的养老事宜。由市政府出台补贴政策,购买服务。随着经济条件好转,目前被服务的老人为28万,其中13万人享受补贴,其余15万人费用自理,2015年可达30万人,也就只占全部老人8%左右。这样的定义,把实际上居家养老的另外90%近350万的老人以“家庭自我照顾为基础”的名义排除在外了。30万人除以上海17个区县,每个区只有不到2万个“居家养老”的老人,政府的负担不是太轻松啦?其实所谓90%以“家庭自我照顾为基础” 的老人,也是“居家养老”的老人,他们也需要在别人关心帮助下,度过晚年。就如我需要诸如“助医”、“助购”等各种帮助,即使自己支付一些劳务费用也是合情合理,能够接受的。随着家庭结构呈小型化趋势,家庭照护功能日益弱化,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人数量增加,仍存在着服务总量供给不足、社会参与度不高等问题,所以社会上对养老问题担忧不安的主要根源就在于此。如果能对包括占90%家庭自我照顾与占7%社区居家养老在内的97%广义的居家养老(下称“居家养老”)有一个比较完善的保障支撑系统作为后盾,就等于解决了养老问题最大板块。
整合各类资源,充分发挥市、区,尤其是社区三级的力量,通过培育养老市场和养老产业等途径,使为97%家庭或者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保障支撑体系达到有机的建立和运行。首先要把“社区居家养老”这个概念予以厘清。
钱平雷 博客文章
2014-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