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倪既新)
[2014-11-19 17:09:52]

    倪既新博客链接http://blog.sina.com.cn/nijixin

  飞机还没滑行,邻座就主动热乎地与我攀谈起来。没一会,他坦率表明,说话是为了转移注意力,避免头晕:“坐车坐船,怎么颠簸我都从来不晕,唯独乘飞机。为啥?因为密闭空间无法换新鲜空气!所以只要一想到将上飞机,我就胸闷了。”我说,不是每个座位上方有送风口吗。他说:“问题就出在送风上!你想,一万多米高空,空气非常稀薄,飞机又不能带太多的压缩空气,所以这吹送的风是循环使用的。这是常识呀!这么小的空间,300多名乘客,一飞十几个小时,反复循环的空气有多脏你就可想而知了!”
  他是塑料化工高级专家,偏偏一年到头得飞来飞去出差,那苦恼真是可想而知了。好在我对什么都有兴趣,遇这机会,就连珠炮般提问,向他讨教塑料化学新知,让他完全忽略了头晕。“这些都是常识,很简单。”他兴奋而详尽地讲解,还写给我电邮地址,承诺今后永远乐意回答我的问题。可惜,对其他学科门类他兴趣寡淡,所以专业话题疲劳以后,就沉沉睡去了。这下,毫无倦意的我却不自在起来,几次欠身去调节出风口。风大了,担心感染;关了,立刻就气闷,感觉舱内空气已明显污浊缺氧了。以往旅行从来没有过这种情况。我提醒自己:这次出远门可别传染了疾病啊!记得几年前在美国采访一名华裔科学家,他领衔研究的大课题,就是如何防止恐怖袭击利用飞机空调系统散布病毒。难怪呀!
  虽然结果是安全到达,一切无恙,但担忧机上空气清洁度的阴影却由此留在了心里。
  不久以后接到程不时先生的问候电邮,我在回复时便随之求教了,因为他曾是“运十”大客机的总设计师,解答无疑是科学权威的。第二天,明确回答来了:“高空新鲜空气经过航空发动机的压气机压缩之后,大部分压缩空气供发动机的燃烧室产生推力,小部分则输入客舱作为增加舱内压力和调节温度之用。所以,高空飞行的旅客机,舱内空气并非循环使用,而是随时取自外界新鲜气源的。这是常识。”
  杞人忧天一场,胸口顿感通畅。过后,我和一位研究心理学的朋友聊到这事,他笑了:“这不就是受自我心理暗示影响的典型例子吗?你没意识?这是常识呀!”
  常识,常识!信息爆炸时代,常识如海啸奔袭,而专业越分越细,常识也隔行如隔山,普通人,哪里掌握得全各门类的常识啊!我不由感慨莫名。一时兴起,便将上面的常识发送给那位化工专家。半月后他回复道:“从手机上读到您的邮件那天,我正在由巴西回国的候机厅里。这次旅程,是我单趟乘飞机最长的时间,奇怪,居然一点也没头晕!”他感谢提供常识之后调侃了一句:“科学常识,包罗万象,非但学不完,还得及时更新呢。显然,像我这种专家,只能在自己的行业小房间里称大,四周隔壁,就到处都是屏蔽的常识盲区了。唉,做现代人也真烦恼啊!”

   (本文刊载于2014-11-16《新民晚报》《夜光杯》)

倪既新 博客文章
2014-11-16
 

上一篇 下一篇: 天堂的模样(倪既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