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聆听《北京颂歌》所想起的(一~四)(钱平雷)
[2015-01-15 16:26:17]

    钱平雷微博链接http://weibo.com/u/1043369051

    我与一些城市有着不解之缘,如上海是生我养我而且大半辈子生活工作的地方;哈尔滨、杭州是我曾经工作、生活长达2-3年的城市。宁波、余姚是我祖籍所在城市。苏州、无锡、南京是离上海比较近,因为长期在铁路系统工作,它们都在上海铁路局管内,因此去得比较多的城市,去过这3座城市的次数可以用“不计其数”来形容。还有一座城市离上海远在千里之外,而去过那里的次数却同样可以用“不计其数”来表示,尤其是这座城市对我的影响远在苏州、无锡、南京之上,可以与上海相媲美,那就是北京。
    上周日,早晨CCTV-4有一档叫《向经典致敬——李光羲》的专题节目,特别介绍了在李光羲的许多保留节目中有一首歌《北京颂歌》,在广播电台里连续播放13年之久。1973年我在哈尔滨工作,这首歌经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刚刚一播放,就喜爱上了这首歌曲,一度也成了我这个业余音乐爱好者的“保留节目”,百唱不厌,尤其是它的歌词表达出了我一直讲不清楚我对北京的喜爱和对其文化内涵的理解。所以当这档节目中再度提起《北京颂歌》时,它让我回想起许许多多在我脑海里对北京的记忆和联想。
    我作为一个主要生活成长在上海的中国人,对北京也有过旅游憧憬的向往,有过亲身体验的经历,更有对北京人、京派文化的接触、了解、感受到理解的体会心得。它们成为我要撰写这篇散文内容的基础。要写北京的散文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北京许许多多的东西都在全中国乃至全世界众目睽睽的关注下,你的感受、体会、发现,可能早就有人也同样具有,他们已经用文字、影像、图画等形式将其公布于众,人们用不着你再来进行多余的描述。但我认为别人的感受是别人的,我的感受是我的,或许我的心得,别人还没有如此表达过呢!我对北京总的说来是怀着敬意的,尽管作为一个上海人,身上也烙下不少海派文化的印迹,对北京、北京人和京派文化多少也有类似圣彼得堡对莫斯科,大阪对东京等城市之间相互有点不太买账,但是实际上是一种 “棋逢对手”时,对对方暗中欣赏的习性。
    北京是历代皇朝的首都,包括元朝、明朝、清朝等历代王朝都在那里建都,所以一直是我国的政治、文化、交通、经济、军事的中心。多少决定中国人民命运的号令在那里发出,多少惊心动魄的历史故事在那里发生,多少科技文化的结晶在那里积淀,多少最优秀的才俊在那里汇聚。因此,北京在中国拥有举足轻重无可替代的地位,尤其是新中国成立将那里定为首都之后,更是全国人民向往的地方。这也是为什么《北京颂歌》这首歌曲能够久唱不衰的原因所在。

《北京颂歌》这首由洪源作词,田光、付晶作曲,如今已经是脍炙人口的经典歌曲,由于时代的变迁,其中第二段的歌词已经多次改变,但我觉得还是应该尊重历史,用最初的歌词在本文中比较合适。它由主歌2段和副歌1段所组成:
    灿烂的朝霞,
    升起在金色的北京。
    庄严的乐曲,
    报道着祖国的黎明。
    啊 !北京啊北京!
    祖国的心脏,
    团结的象征,
    人民的骄傲,
    胜利的保证,
    各族人民把你赞颂,
    你是我们心中的一颗明亮的星。
    火红的太阳,
    照耀在中南海上。
    伟大的首都,
    你(曾)是毛主席居住的地方。(你是党中央所在的地方)
    啊! 北京啊北京!
    大庆红旗向你飞舞,(五星红旗向你飞舞)(艳丽的彩旗向你飞舞) 
    大寨红花向你开放。(四化开拓为你高唱)(绚丽的鲜花为你开放)
    捷报来自边疆海防,
    喜讯传遍村镇城乡。
    啊! 北京啊北京!
    我们的红心和你一起跳动,
    我们的热血和你一起沸腾,
    你迈开巨人的步伐,
    带领我们奔向美好的前程。
    由于该首歌曲创作时间有“文革”的时代背景,所以尽管许多歌唱家如李光羲、李双江、贾世骏、张越男等都把它列入自己的保留节目,但如今当他们再唱时,每每唱到主歌到第二段时,就觉得歌词的内容不太合适当下的时宜,于是就进行改词,出现了上面同一句歌词放在括号内的不同版本,可能又觉得没有原来的歌词唱起来的顺畅,于是出现了“尊重历史”仍旧按原来的歌词演唱,或者“移草接木”,有括号地方的歌词用主歌第一段歌词再唱一边,还有像李光羲那样干脆把第二段“忍痛割肉”不唱了直接唱副歌。我倒认为还是“尊重历史”比较合适。当年曾经有人认为《义勇军进行曲》是抗战时期的歌曲,作为国歌,内容不合适当下,尤其是“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时候”那样的歌词,拿到当时唱已经不符合现实了,于是就通过人大进行改词,但广大老百姓在演唱后觉得很别扭,最后采取“尊重历史”的做法,重新改回来,恢复原来的歌词。

    主歌第一段前面4句歌词是:“灿烂的朝霞,升起在金色的北京。庄严的乐曲,报导着祖国的黎明。” 每当听到这4句歌词时,脑海里就会涌起电视里报道天安门广场升旗仪式的场景,尤其是国庆节清晨,成千上万的观众从半夜就到广场旗杆附近等候,当晨曦透过云霞从东长安街的尽头发出微微的五彩光芒,军乐队奏起《歌唱祖国》的乐曲,国旗升旗班的官兵仪仗队从天安门城墙内,踏着整齐的步伐,跨过金水桥向广场走来……,呈现了无与伦比神圣的氛围。对于这种气氛的感受,只有在北京天安门广场才能体现,在其它地方是营造不出来的。回想我们的青少年时代,有意无意不知接受了多少有关北京天安门就是中国国家象征的教育和熏陶,电影、图书、歌曲、绘画、故事中有关北京以及天安门的描述,不知有多少,其中《我爱北京天安门》就是最典型,流传最广的儿童歌曲,它使我们对天安门有多么的向往啊!由于当时的经济条件,去北京旅游是不可想象的事情。大学一年级的一位数学课助教叶润修老师有机会去天津出差,乘着星期天休息,自费去了北京。等他回到上海给我们讲起他站在金水桥上,眺望天安门广场全景时,说是一种无法表述的震撼!他带有“煽动性”的宣传,更加重了我们对有朝一日亲眼看看天安门的憧憬。1966年国庆前夕,我与大学同班同学赵可杰、张明德、萧洪义等四人大串连从广州经长沙、武汉到达北京,被安排住在东单附近的台基厂对外贸易部尚未分配的家属宿舍内。晚上我们来到天安门城楼下,大家不约而同都说自己有一种疑似做梦,怀疑是否真正到达天安门广场的感觉。我们参加了当年的国庆游行,但正是没有想到,后来我还两次幸运地登上了天安门城楼,不仅亲身体验了国家领导人站在城楼上眺望广场的视野,还走进领导人休息大厅浏览了一番。对于国内外的旅游者来说,到北京第一个强烈希望到达的景点肯定就是天安门!因为中国的国徽图案的中央就是天安门,它是中国的象征图腾。

    接下来的歌词:“祖国的心脏,团结的象征,人民的骄傲,胜利的保证。”对于北京,她是我们祖国的首都,用诗歌的语言来说,她是我们中国各族人民的“心脏”。把北京形容成“心脏”的主要原因是党中央、国务院、全国人大、全国政协、中央军委以及各人民团体的总部、各民主党派的中央、各政府部委和各种带中国、中央的组织总部、各军、兵种的总部等等都在北京。在北京一幢很不起眼的建筑门前挂的牌子都能让我们外地去的人肃然起敬,那都是带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全国名词头衔的组织和单位。宣布立国、制订宪法等建国大事都在这里执行;国是大计、国策大略都在这里商议诞生;原子弹在这里宣布爆炸,卫星在这里指挥上天。外国元首、政府首脑在这里接受礼遇……,充分体现了“团结的象征,人民的骄傲,胜利的保证”。
    人民大会堂是举行国家级重要活动的主要场所。也是可以体现“团结、骄傲、胜利”的,各种重大活动也多半在那里召开,所以人民大会堂也是普通百姓向往的地方。我本人在1991年5月被评为中国科协的首批先进工作者,到北京参加第五次代表大会,将在那里接受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和授奖。不凑巧的时,会议还没有正式举行,接到上海的消息,我岳父去世了,让我立即返沪治丧,使我失去了在那里参加隆重仪式的机会。以后,由于人民大会堂实行对外开放的制度,才使我有机会进入参观一番,以后在电视中看到在里面举行各种活动的报道时,就有了些感性直观的认识。
    以前一名司局级干部在外地都是不得了的“大干部”,是市长、厅长一类的大人物,外出有专用小车。据说,在北京,司局级干部也只能骑自行车上下班。处级干部当一名县委书记很威风,往往还前呼后拥。在北京的中央部委的处长也就一个最低层的干部,他们和一般的普通工作人员在同一个办公室里上班,没有特殊。相反,外地那些省、厅级的领导干部到了中央党校学习,变成最普通的学员,毫无架子可摆,甚至都要自己洗衣、打水。
    我长期在铁路系统工作,把北京说成“心脏”的这个象征的感觉特别直观,在铁道网络中,列车往北京方向开去叫做上行,列车车次采用双数;离开北京方向驶去则称为下行,列车车次采用单数。如果开始是朝着北京方向走的,后来又变成离开北京方向开了,列车的车次就要从双数变为单数。如以前有一趟上海开往哈尔滨的特快列车,当列车驶在上海到天津之间,是朝着北京方向,是上行,车次为56次,当列车过了天津,驶向哈尔滨时,尽管没有经过北京,但是还是属于离开北京的方向,成了下行,车次变成57次。这与人体血液循环的血液是流向心脏还是离开心脏区分动脉与静脉何等相似。如今进入高铁时代,最初的几条高铁都是从北京辐射出去的:京沪、京广、京哈……,再加上各条高速公路、国道,各条国际航线也是从北京向外辐射,北京作为中国的交通中心名符其实。
    从文化角度来说北京是“心脏”也同样确切。我总觉得京派文化是种“大文化”。历代王朝所形成的文化积淀和近代的重大变革融为一炉,形成了“北京文化”。虽说北京文化是个笼统的概念,是代表精英的“皇城文化”、代表平民的“胡同文化”还要加上外来的其它文化相互融合的总称。带“京”的东西往往也可以称为“国”字。如徽班进京最后演变成了的京剧被称为“国剧”,尽管传统京剧的念白还用着中州的音韵,但它属于北京文化的重要标志之一的论断让人无法批驳。“以北方话为基础,北京音为标准”的语言称为 “普通话”,也称中国的“国语”。所以北京人尽管讲着带有当地方言的土音,但在我们外地人来看还是最标准的语言,他们语言最大的特点,就是似乎直接可以用来写文章,而不像其它地方人操有当地方言,一般不能直接变成大家能够普遍理解的文字。北京话是北京文化的一大优势。
    另外,毕竟那么多顶级的高等学府、文化团体、科研机构都在北京,以大学为例:清华、北大是我国两所顶级大学的评价,无人撼动。还有人大、北师大、北航等一流大学也在北京。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以及各种智库也都在北京,各种带中国头衔的大剧团、大剧院也都在北京,各种军队、行业的全国性文工团也在北京。几乎最有水平,最有智慧的大作家、大艺术家、大科学家、大学者、大教授等大师级人物大多数都云集北京,还有各行各业的大明星也以北京为基地。这样的优势,就以文艺体育为例,在上演诸如:从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大型团体操《革命赞歌》到举办奥运、大型庆典活动、每年的CCTV的《春节晚会》,,除了组织者刻意要让外地的文艺工作者前来参与,否则只需要屈指可数的几位外地来的演职人员,主要编导、演员在北京基本可以解决问题。
    接下来的歌词也是对 “团结的象征,人民的骄傲,胜利的保证”最好的诠释:“各族人民把你赞颂,你是我们心中一颗明亮的星!”中国老百姓对首都的尊重和热爱不仅是停留在口头上,而付诸于实际的行动,只要是首都的需要,他们都会义无反顾地作出自己的贡献。当北京要有重大演出、重大活动,各地都可以按照首都的需要,把最好的人力物力送往北京。最近刚刚通水到北京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就是一例,为了缓解京津地区的缺水状况,多少普通百姓为此背井离乡,举家迁移而毫无怨言。

   (未完待续)

钱平雷 微博文章
2015-01-15
 

上一篇: 美国新一代载人飞船(李必光) 下一篇: 世界上十大最美火车站(杨先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