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2025”打造汽车工业升级版(朱盛镭)
[2015-06-28 13:38:35]

    朱盛镭博客链接http://blog.sina.com.cn/zhushenglei

    全球经济正处于深度调整期,以“工业4.0”为核心的智能制造革命成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必然方向。与此同时,“中国成为制造强国亟需国家战略支撑”的呼声日益高涨。我国顺应时代潮流,制定了“中国制造2025”战略,围绕创新驱动、智能转型、强化基础、绿色发展、人才为本等关键环节,提出了加快制造业转型升级、提升增效的重大战略任务和重大政策举措。凭借“中国制造2025”东风,中国汽车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型过程中的顶层设计和路径选择也首次清晰地呈现在国人面前。
    与美国流行的第三次工业革命说法不同,德国将制造业领域技术的渐进性进步描述为工业革命的四个阶段,即“工业4.0” 的进化历程。同智慧地球、工业互联网等一样,“工业4.0”把生产制造业的未来作为关注点,其最大亮点是强调“机器在思考”。自2013 年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以来,“工业4.0”这一理念已传播到中国。作为中国制造业未来10 年的顶层规划和路线图,“中国制造2025”的基本思路是借鉴德国版“工业4.0 ”计划,借助两个IT 的结合(工业技术和信息技术),改变中国制造业现状,使中国到2025 年跻身现代工业强国之列。
   “中国制造2025”指出,要以“创新驱动、质量为先、绿色发展、结构优化、人才为本”为基本方针,以“市场主导、政府引导,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整体推进、重点突破,自主发展、开放合作”为基本原则,立足国情,立足现实,力争通过“三步走”实现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第一步,到2025年迈入制造强国行列;第二步,到2035年我国制造业整体达到世界制造强国阵营中等水平;第三步,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我制造业大国地位更加巩固,综合实力进入世界制造强国前列。这一宏伟目标的提出,正逢其时。应当注意到,人口红利消失、环境资源制约,提示制造业仅在价值链低端苦苦经营,已没有出路;经济换挡增速乏力、中低速增长的新常态,也表明亟待创新驱动、寻求新的增长点;制造业大而不强、自主孱弱的现实,同样折射出制造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迈进高端,已然刻不容缓。
    打造中国制造业升级版,如此激荡人心的图景首先从新一代信息技术、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力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农业机械装备十大领域铺陈开来。同时,就像“德国工业4.0”率先从汽车领域取得突破一样,汽车行业必将成为“中国制造2025”宏伟计划中极为关键的一个发力点。由此延展,“中国制造2025”框定了中国由汽车制造大国向汽车制造强国的转型之路。而借力“互联网+”战略,围绕创新驱动、智能制造、绿色发展、高端突破等关键词,打造中国汽车工业的升级版,已成为中国汽车业发展的重大议题。
    在新一轮的全球产业链重组过程中,中国制造业面临发达国家的竞争压力。除了“德国工业4.0”外,美国的“再工业化”“制造业复兴”“先进制造业伙伴计划”、日本的“再兴战略”、法国的“新工业法国”等都在加紧向装备制造和能源新材料工业领域渗透,并积极推动传统工业生产方式的全方面转变。而从全球竞争局势来看,中国制造业的原有优势正在弱化,对于长期奉行“引进、吸收、消化、创新”路线的汽车工业而言,这条路走得更为艰难。因此融入“互联网+”战略成为必然之选。
   “中国制造2025”战略规划,强调“工业4.0”精髓,紧抓一条主线:将体现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深度融合的数字化、智能化制造作为今后发展。实现四大转变: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由低成本竞争优势向质量效益竞争优势转变;由资源消耗大、污染物排放多的粗放制造向绿色制造转变;由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
   “中国制造2025”给汽车工业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汽车产业既要加大力度推进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也要做好传统内燃机汽车的节能减排工作。同时,要将电子信息技术广泛应用在汽车上,在技术标准、政策法规等多方面实现互联网与汽车工业的充分对接,以信息化手段促汽车工业发展。
    当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高调宣称已经研发或者即将研发出颠覆性的智能汽车产品时,德国企业却还在谨小慎微地考量和评估某一项基于“工业4.0”的技术是否真正有实质性的改进。同样值得关注的是,与中国举全力、大规模拥抱互联网的集体造车运动相比,目前参与到德国工业4.0项目中的企业大多是特定产业领域中的特定企业,尤其以诸如博世等大公司为主,而独具德国特色的中小型企业参与度始终很低。当然,对于德国“工业4.0”,业内也有不同的观点。专家指出,“德国工业4.0”太过技术的描绘,着眼于未来的“智能化工厂”,更趋于硬配置、重生产、偏技术的微观变革,偏人为导向。但“中国制造2025”战略不完全等同于德国“工业4.0”。“中国制造2025”不但从始至终贯穿着应对新科技革命、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的思想理念和措施,而且还顾及到规模庞大的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顾及到整个产业创新能力的提升。
    德国“工业4.0”和“中国制造2025”差异是:德国制造业具有强大的技术基础,所以它直接实施“工业4.0”,在两化融合,在推动“互联网+”方面具有优势,而且产业技术比较好。而中国是在工业2.0、3.0和4.0同时推动的情况下,不但要实现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还要实现在高端领域的跨越式发展,任务比德国实现“工业4.0”更加复杂、更加艰巨,但是异曲同工、殊途同归,最重要目标是一致的。
    长期以来,中国这个“世界工厂”存在着诸多结构性矛盾。仅仅就创新驱动而言,我国长期处于核心技术不足的粗放式发展阶段,在产业链利润理论的“U”型结构中经常位居谷底,导致产品附加值和利润升值空间严重受限。在此大环境下,汽车工业的发展也面临创新能力不足、核心技术缺失的困境。事实上,坚持自主创新一直以来都是汽车产业绕不过的话题。在“中国制造2025”正式启动的大背景下,汽车产业自主创新的意义更加凸显。
    按照“中国制造2025”,中国汽车工业可旗帜鲜明地把建设汽车强国确立为国家战略,明确以汽车产业为战略突破口,带动制造业全面提升;以研发和掌握世界先进的核心技术,打造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自主品牌汽车为核心目标,全力培育本土汽车企业,掌控产业布局、结构调整及市场控制权。中国汽车工业可以找到创新的发力点,即智能制造被放到了一个重要的地位。近年来,智能汽车己经成为世界车辆工程领域研究的热点和汽车工业增长的新动力。“中国制造2025”提出大力推进智能制造,必将为智能汽车搭建一个更大的平台,推动智能汽车取得实质性的进展。与此同时,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以及与产业的快速融合,也使汽车产业创新的定义被迅速延展。无论是在研发生产环节还是在消费流通环节,移动互联带给汽车产业的变化是巨大的。此外,绿色发展工程契合汽车节能减排的核心问题,加速了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推广;基于高端装备创新的一些工程也将通过专项等方式来提高整个汽车工业的水平,加速中国汽车工业的突围进程。

    刊登于《上海汽车》2015(6)

朱盛镭 博客文章
2015-06-19
 

上一篇: 请也为这三分之一人编书(倪既新) 下一篇: 长征七号明年开始首飞啦(李必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