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写《飞向冥王星的人》(叶永烈)
[2015-07-25 18:17:07]

    叶永烈博客链接http://blog.sina.com.cn/yeyonglie

    最近,美国“新视野”号探测器近距离飞过冥王星并传回了清晰的照片和信号,这一“历史性会面”,为人类揭开了冥王星神秘的面纱。
    许多报道提及我在1978年发表的《飞向冥王星的人》,使我记得起这篇37年前的旧作。其中 2015年7月22日《天津日报》所载韩晓波的《冥王星的冷与热》说:
    叶永烈先生有一篇科幻小说叫《飞向冥王星的人》,当时是非常轰动的,报纸、杂志争相转载,还曾经被改编成电影文学剧本。笔者那时还是个小学生,但因为爱好天文,所以看得也是饶有兴味。现在用批判的眼光回顾起来,《飞向冥王星的人》之所以很成功,皆因“宇宙航行”和“起死回生”是科幻的两大永恒热门主题,而这部小说巧妙地将二者结合在一起:主人公、宇航员吉布,是个旧社会的西藏农奴,曾经被冻死在喜马拉雅山的雪层下,他的生命暂时被“定格”了。待他被化解开来,仍然只有二十多岁,而他的妻子已经八十多岁。去冥王星探险,路途极其遥远,科学家们准备将宇航员暂时“封冻”,等快到冥王星时再化解过来。于是,已经封冻过一回的吉布,就自告奋勇成为了“飞向冥王星的人”。应该说,这个小说的构思是相当巧妙的,可读性很强。只可惜,叶永烈先生当时少算了一笔账:虽然冥王星距离地球有60亿公里,但宇宙飞船向太阳系外飞行,至少也要达到第三宇宙速度,即每秒16.7公里,照此算来,只要飞上十几年二十来年,就可以飞到了,完全没有必要去让宇航员“死而复生”。
    记得,“文革”之后,1978年10月7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中央机关报《中国青年报》在北京复刊。
   《中国青年报》编辑给我来信:“为了把新的副刊办得更有生气,更有青年特点,我们希望,最好在它复刊的第1期上就有一篇科学幻想小说登出来。这样,就会一开始就摆出一付提倡科学幻想的架势。”,他希望我来写这篇科幻小说。
    于是,我应约写了《飞向冥王星的人》。
    1978年11月23日,《中国青年报》文艺版以整版篇幅刊出这篇小说。
    这篇科学幻想小说在读者中产生了强烈的反响。发表后,我收到500多封读者来信!
    1979年6月,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单行本《飞向冥王星的人》。
    接着,《飞向冥王星的人》被改编成5种版本的连环画:
   《飞向冥王星》,周洁正、邓柯绘画 ,湖南人民出版社,1980.3,印数40万;
   《飞向冥王星的人》,徐英杰、王双贵绘画,河北人民出版社,1980.10,印数5.56万;
   《飞向冥王星的人》,本生、章毓霖、丁红章绘画,江苏人民出版社,1980.11,印数10万;
   《飞向冥王星的人》,胡益生、丁新媛绘画,安徽人民出版社,1980.11,印数10万;
   《飞向冥王星的人》,郑子铭、王秋霞、林以友绘画,福建人民出版社,1980.11,印数17万。
    此外,1980年12月,日本《奇想天外》杂志发表《飞向冥王星的人》日译文。
    1981年初,我收到一封来自日本的信,内中附有《奇想天外》杂志1980年第12期刊载的我的科幻小说《飞向冥王星的人》影印本,译者为“林久之”,很像中国人的姓名。读了信,才知道“林久之”是他的笔名。他叫“岩上治”,道道地地的日本人。
    每到一处,岩上治都要“旅游”书店。他惊讶地发现,中国科幻小说正在蓬勃发展。从小就喜爱科幻小说的他,便买了许多中国的科幻小说。回国之后,他便着手翻译。我的那篇《飞向冥王星的人》,就是这样被他译成日文的。岩上治说,他较早接触到的中国现代科幻作品是叶永烈的《飞向冥王星的人》。他说,他至今忘不了叶永烈的激情和丰富的想象力。
    此后,他更与志同道合的热爱者组成了日本的“中国科幻小说研究会”。岩上治还在日本出版了《飞向冥王星的人》单行本。

叶永烈 博客文章
2015-07-24
 

上一篇: 科幻小说《纳米魔幻兵团》(李重民... 下一篇: “新视野”号探测器成功飞掠冥王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