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也不能少(钱平雷)
[2015-08-18 16:53:06]

    作者:钱平雷  钱平雷微博链接http://weibo.com/u/1043369051

一个也不能少
——庆贺6432班实现大团圆

    我们上海市第58(澄衷)中学64届高三(2)班,我们喜欢简称它为6432班,前前后后大约有60位同学进入这个集体。其中有一位同学因为高一留级到了下一届,理论上说他应该属于下一届那个班级,那么当我们班级从1995年8月95周年校庆开始重新积聚,应该要把59位同学都寻找回来,6432班就可以算大团圆了。昨天,随着在班级原团支部书记蒋琴英同学在 “一个也不能少”理念的坚持下,与居住在宁波的褚佳英这位最后一位被找到的同学也取得了联系,经过全班同学整整20年的共同不懈努力的寻觅,59位同学全部到位。同时我们还保持了从1996年春节开始连续20年的每年年初五全班同学聚会的记录。尽管有几位同学因为病故,或者个别同学由于客观原因,没有到过聚会的场合,其他所有同学都来过了。作为大团圆的另一个条件,就是老师们尤其是班主任也要找到。在这20年期间,从高一到高三正式担任班主任的曹文希、黄立民、陈美娟老师,以及一些与我们班有着密切联系的诸如马骁、周涛等老师,都应邀参与过我们的聚会,或者接受过我们的拜访。略有遗憾的是高三代理班主任胡祖濂老师,等到我们得到他的相关信息时,他已经去世。
    我们班级能够实现大团圆,除了全班同学十分珍惜往日共同度过的岁月所结下的深厚友情,依此为动力,不断地通过不同的途径寻找当时还没有找到的同学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当年那位虹口区优秀团支部的书记蒋琴英同学坚持要把全班同学都寻找到的信念。她尽管现在定居在杭州,但对母校和班级的事情都抱着一颗火热的爱心,她除了担任校友会杭州分会的秘书长以外,寻找到班上所有的同学是她最大的心愿。她千方百计通过各种关系去寻觅有关同学的信息,然后“指挥”在上海的同学再到实地走访去把那些同学找出来。就是那几位不是通过她找到的同学,一旦取得联系,她也马上就会写信前去问候致意。当然除了她,我们在上海的同学也确实很卖力在这样做,不瞒地说,我也是其中的积极分子之一。但随着时间的流逝,还没有找到的同学的难度确实也越来越高了,这一点恐怕有老友集会经历的群体都有这样类似的经验。再有一点就是人们对聚会的积极性,也随时间呈现下降的趋势。因为开始时,30多年没有联系了,希望见面的愿望是如此的强烈,但随着大家年年活动,甚至月月碰头,就有点“审美疲劳”的感觉了。同时,毕竟几十年的分离,各人的价值观也千差万别,要保持当年学生时代那样单纯的心态也不太可能了,再要花费大力气去寻找那些没有寻找到的老友,已经缺乏当初那样的冲动。心里或许还在那里嘀咕,这些没有被找到的同学,如果确实也在牵挂大家,他们自己也应该主动寻找大家呀?况且,我班还有孙行琦同学毕业后留校当老师一直没有离开过母校的独特优势,他们只要找到孙行琦,不就找到我们了吗?
    但是蒋琴英不那么想,“一个也不能少”,是她坚持的信念。她除了督促我们继续寻找外,自己也以身作则为我们做示范,老天也确实不负有心人,这两年她就陆续传来可以寻找桑坚芳和王根娣的信息,然后再由赵瑞康和孙行琦到她们家找到的她俩。去年我得到了有关薛凤和徐静华同学的信息,又由仇淑梅和唐莉莉、贺雅珍分别上门,才找到了她们。从她们在与同学聚会的谈话中显示,其实并非是她们不想大家,实在是她们心理上存在某些障碍或者其他客观原因,才让她们寻找同学的历程上止步。实际上她们一直非常怀念中学时代的老师和同学的。因此,一旦当同学们找到她们后,就让她们心潮澎拜,有的拿出了珍藏的学生时代的合影,与通讯录上的同学名字进行比对,开启自己的记忆。有的则马上与她最要好的同学取得了联系,同时积极地参加同学的大小范围的聚会。由此看来晚年怀旧是每一个人不可或缺的心理活动。
    当就剩下最后一位没有找到的褚佳英同学时,大家犯了难,因为她原来叫黄佳英,高三时才改了姓。由于“诸”和“褚”两个字在上海方言口音是一样的,同学们对究竟是“诸佳英”还是“褚佳英”意见不一,这样也就无法通过公安部门去检索,所以此事也就给耽搁下来了。但蒋琴英却不肯罢休,尤其是最近得到了我们要寻找的施馥娣同学已经多年前去世的消息,更是激励了蒋琴英要寻找到褚佳英的决心。当她从孙行琦那里得知,他通过查阅学籍卡上确定名字就是“褚佳英”时,她又一次启动了她的人脉。如愿以偿找到了褚佳英的相关信息,她立即通过电话打到褚的家中,当确认这位褚佳英就是我们班的褚佳英之后,她很快地就把找到有关褚佳英的信息发到我们6432班的微信群上,让大家共享大团圆的喜悦。于是人们对此佳音和对蒋琴英的点赞和赞赏络绎不绝。
    我前两天在6432班的微信群上,提议微友们除了在上面转载文章外,是否可以搞些彼此的交流互动,以活泼版面,因为这也符合我们年事渐高,外出活动减少的特点。在留言中我称蒋琴英为老支书,引起了她一番非议,她认为彼此称呼名字更亲,话语中还带有点“领导干部”的语气。其实称她“老书记”,已经不是叫她职务了,是一种共同怀念学生时代的代名词,就像复员军人通过叫“老班长”来回忆当年战友彼此生死与共的岁月所结下的友情一样。尤其是她,至今如此尽心尽职地承担“核心”的作用,难道不应该获得我们的尊敬吗? 

钱平雷 博客文章
2015-08-12
 

上一篇: 重起炉灶写文章(钱平雷) 下一篇: 电影情缘(叶永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