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匡迪院士:新起点,新征程(杨先碧)
[2015-11-05 18:12:46]

    杨先碧博客链接http://blog.sciencenet.cn/?41850

   《科学画报》创刊至今80多年了。80年多来,尽管历经曲折,《科学画报》始终以传播科技为使命,紧紧把握时代脉搏,为我国科技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回首过去成绩斐然,展望未来任重道远。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给科普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创新是我们民族和国家发展的不竭动力,回顾改革开放至今给人民生活带来巨大福祉的科技成果,如杂交水稻、汉字激光照排、青藏铁路等,无一不是中国科技人员不断创新的结晶。思维创新是科技创新的先导,创新人才是科技创新的根本。在新形势下,《科学画报》要传承和发扬优良传统,为提高全民科学素质贡献更多力量,吸引和凝聚更多有影响力的科学家关注和支持科普工作,营造热爱科学、推崇创新的社会氛围。
  为突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瓶颈制约,当前科技创新和发展的重点应放在工业节能减排、信息科技、生物科学、深空与深海技术等方面,希望《科学画报》多关注这些关乎经济发展、国计民生的科技进展。和过去的科技攻关不同,我们要大力推进以企业为主体的自主创新,就是由企业根据市场需求提出研发项目,通过产学研用相结合进行研发,并最终接受市场的检验。《科学画报》还应进一步开阔视野,以新颖的视角准确及时地报道产学研用合作的最新动态和成果。
  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人们可以便捷地通过多种渠道获取和分享科学知识,网络等新媒体对传统媒体造成了一定冲击。作为传统媒体的《科学画报》要勇敢迎接挑战,积极、主动地学习和利用新的信息传播技术,寻找和发现新的机遇,不断焕发新的活力。
  传统媒体要清醒认识和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总体而言,新媒体有信息传播速度快、参与人员众多的优势,但也存在信息碎片化、表面化,缺乏系统和深度等不足,而且内容良莠不齐,泥沙俱下,特别是遭遇重大和突发事件时,一些不科学甚至伪科学的言论通过某些不负责任的网络扩散,混淆视听,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相比之下,传统媒体有一套科学严密的信息传播程序,能够有效过滤不良信息,并对素材加以提炼、整理、提高,将最有价值的精华提供给公众。这样的内容经得起时间考验,具有长期参考价值,能够帮助公众培养独立思考、明辨是非的能力,使其不受迷信和伪科学的迷惑。80多年来《科学画报》已经做了许多卓有成效的工作,未来要继续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向公众传播先进文化。
  科普工作要真正发挥启迪智慧、促进创新的作用,就必须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这种力量来自科学家内心的科学精神和人文情怀。
  科学精神是什么呢?说到底就是实事求是的精神。达尔文曾经说过,“科学就是整理事实,从中发现规律,做出结论”。需要强调的是,他这里讲的是“整理”事实,而不是臆造。我国著名科学家竺可桢先生说:“科学精神只问是非、不计利害。”就是不管你的结论人家是不是同意,有没有名利,有没有奖励,只管是不是真理。袁隆平院士和他的团队为了研究水稻杂交技术,跑遍了中国南方各省市寻找雄性不育野生水稻,这个过程花了20多年。著名石油专家邱中建院士用两个字概括自己的人生——“找油”,他把一辈子奉献给了中国的石油事业。他们身上体现的就是这样一种只问是非、不计利害的科学精神。
  人文情怀是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反映。中国知识分子自古以来就崇尚“位卑未敢忘忧国”“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精神。80年前,一批从海外学成归国的科学家满怀科学救国的理想创办了科学普及刊物《科学画报》,决心提高民众科技水平,实现国家富强。这正是人文情怀的生动写照。
  希望《科学画报》在今后的工作中不仅报道科学家的研究成果,还要走进科学家的精神世界,挖掘和展现他们实事求是的精神、不畏艰险积极探索的毅力和爱国为民、正直谦逊的人文情怀,激发人们特别是青少年热爱科学、学习科学的热情和动力。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科学画报》80多年坚持不懈传播科技,取得了累累硕果。我衷心祝愿她将80多年的荣誉作为新起点,传承科学报国精神,在未来的征途上创造更多辉煌。

   (徐匡迪,全国政协原副主席,中国工程院原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

杨先碧  博客文章
2015-11-02
 

上一篇: 刘慈欣之殊途同归:从反潮流到对人... 下一篇: 长征六号—新一代火箭开步走(李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