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打造节约型社会的倡导下,节约不仅仅是艰苦度日的法子,更是一种美德、 一种觉悟、一种意识、一种理性选择、一种生活态度。节约体现人类对自然规律的尊重:个人的健康需要节食,整个人类的“ 健康”也需要节约。建设节约型社会,每一个公民都有义不容辞的责任,这已成为一种共识。但是,在我们的校园和家庭中, 学生和孩子们的“节约”意识仍亟待加强。
如果我们稍作留意,就不难发现,学生们的不节约行为还随处可见:在一些校园里,教室空无一人却空调大开 ;天气不是很热,一些学生也在空调房里裹着长袖衫;食堂里就餐时间过后,收碗处成桶装着白花花的馒头和米饭。在家里更是不必 说,父母抱着“穷什么不能穷孩子”的想法,对孩子有求必应:开学之际“疯狂采购”电子词典、笔记本电脑 、MP3等“高档文具”;才买回来的衣服、文具,稍有瑕疵,眉头都不皱便弃置一旁……浪费已成为习惯, 让人很痛心。
按理说,节俭一直被我们称做“传家宝”,视为中华传统美德,怎么到了现在却给丢了呢?反观国 外,生活在发达国家的孩子们,却从八九岁起就懂得了如何“精打细算”地支配自己有限的零花钱。国外许多学校也都非 常重视开展节约教育,他们的不少做法和经验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和借鉴。
一、节约教育必须从小抓起
在比利时,通常从8岁开始,孩子们每周就能从家长那里得到零花钱了,但金额不多,只有几枚硬币。孩子们要想买到自己喜欢的东 西,必须一点一点地慢慢积攒。当然,如果孩子攒的钱还不够,而他又确实想尽快买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时,可以先向家长借,然后再 用以后的零花钱慢慢偿还。 这样,孩子们在买东西前就会再三权衡自己最需要什么,由此学会选择并意识到自己不可能拥有所有喜 欢的东西。
而在中国,有的家长宁愿自己省吃俭用,也要最大限度地满足孩子的消费需求,对孩子的浪费“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甚至有的家长还有意无意地纵容子女的浪费行为,他们认为,节约只对自己而言,对孩子们就网开一面。这既是家长认识上的误区, 也是对创建“节约型社会”的一大阻力。儿童阶段是人的行为习惯逐渐养成的重要时期。“今天是孩子,明天就是 大人”。 如果在这个阶段不重视对学生进行节约教育,奢侈浪费的坏习惯一旦养成,将会是很难纠正的。节约从娃娃抓起,培 养青少年树立节约意识,是社会发展的长远之策。
二、对孩子的节约教育,要从父母抓起
日本人讲究家庭教育,他们主张孩子要自力更生,不能随便向别人借钱,主张让孩子自己管理自己的零用钱。日本学生很小就被告之 家长工作很辛苦,钱很不容易赚,所以在他们念高中之前口袋里几乎都没有钱,更不会乱花钱。日本人教育孩子有—句名言: “除了阳光和空气是大自然赐予的,其他一切都要通过劳动获得。”许多日本学生在课余时间都要在校外打工挣钱。
家庭是儿童生命的摇篮,俗话说得好:家长是儿童的第一任教师。现如今大多数家庭远离了往日的艰苦生活, 经济状况较好,很多家长自身不重视节约,滋生了攀比、从众、追时髦、喜新厌旧等心理,并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孩子。还有些做父母 的认为,现在生活富裕了,不用再勤俭节约了。因此,这些人对自己的孩子可以说是百依百顺,有求必应。凡事靠父母包办,结果孩 子四体不勤,铺张浪费成了习惯;更有一些父母,要求孩子一定不要浪费,而自己却肆意挥霍。缺失家庭节约教育的孩子又怎能体会 到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必要呢?不懂得勤俭节约的父母,怎么能教育自己的孩子勤俭节约呢?所以对孩子进行节约教育,重要的还 是要从孩子的父母抓起。
三、节约教育在学校,教师要率先垂范
在西方国家的一些学校里,每年暑假都要举行校服交换会,家长们把自己孩子穿不下的校服带到学校进行交换,通过互相交换,就可 以换得那些比较适合自己孩子穿的校服。这种“以衣换衣”的活动,既节省了开支,又避免了物资的浪费,同时也潜移默 化地培养了学生的节约意识。
另外不少国家都把节约教育体现在学生的教材之中,让学生在学习教材时,潜移默化地接受节约教育。比如新 加坡小学阶段开设的“生活与成长”和“好公民”等课程,都把勤俭节约、爱护公物、勤奋质朴等作为重要内 容向学生灌输。印度尼西亚小学教材强调必须培养学生“确立价值观和优秀品质”,其中一项就是强调培养学生“ 具有节俭及热爱劳动精神”。
学校是学生获取知识、塑造人格的主要场所,也是进行节约教育的主课堂。一个学生到完成他的大学生活,几 乎有一半的时间是在学校里度过的。我们开展节约教育的目的,就是要使学生养成勤俭节约的行为习惯。而要做到这一点,一是教师 要为人师表,在生活中就要注意节约,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感染学生,要在学生面前树立榜样。二是要通过学校平时开展的一些活动, 教育学生从身边小事做起,节约每一度电、每一滴水、每一张纸、每一粒粮食,让学生在亲身体验、耳闻目睹中接受教育,自觉培养 节约习惯。
四、要提高学生的资源忧患意识
最近德国又掀起了一个新的旅游热点——参观工厂,家长们在带孩子外出旅游时,喜欢同孩 子一道到工厂去,了解生产的过程、资源的开发与节约,既能让孩子开阔视野,又培养劳动生产、勤俭节约的意识和品德。
国外不少国家还非常重视课本的循环使用,特别是中小学教科书的循环使用在美国、英国、奥地利、澳大利亚 等很多国家都早已成为一种常规做法。就拿美国来说,公办中小学的一本教材至少要被8个学生使用.平均使用寿命为5年。这些课本 虽然经过了不同学生循环式的使用,但还是比较整洁清爽的。
再看我国,教材的使用寿命一般仅为一个学期。正如有的学者计算的那样:以每个学生一年两个学期平均使用 10册课本计算,我国目前在校学生共有2.2亿人,一年就需要使用课本20亿册以上。如果我们向西方国家学习, 课本连续循环使用5年 ,按每人每个学期课本平均重1500克计算,可节约528万吨文化纸,可减少耗费300万亩木材、5.28亿吨纯净水和633.5万吨煤。若以 中小学人均课本费180元计算,扣除平均成本,全国每年至少可节约书费316.8亿元;如继续使用5年,可节约1584亿元。课本的循环 使用,不但能节省社会资源,减轻家长和社会的经济负担,更重要的是,它能培养学生良好的使用习惯,让学生自觉树立起节俭、诚 信和责任意识。
五、要培养孩子的理财投资意识
英国人提倡理性消费,鼓励精打细算。理财教育在英国中小学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要求:5~7岁的儿童要懂得钱的不同来源及可以用 于多种的目的;7~11岁的儿童要学习管理自己的钱,认识到储蓄对于满足未来需求的作用;11~14岁的学生要懂得人们的花费和储 蓄受哪些因素影响,懂得如何提高个人理财能力;14~16岁的学生要学习使用一些金融工具和服务,包括如何进行预算和储蓄。在英 国,儿童储蓄账户越来越流行,大多数银行和金融机构都为16岁以下的孩子开设了特别账户,其中有1/3是零用钱和打工收入。
而我们很多父母鼓励孩子把钱放进储蓄罐,等到一定时候,打破罐子得到一笔不少的钱财,却少了利息。我们不妨给孩子办个零存整 取,或搞个贴花储蓄,这些不但有储蓄效果,还能得到一笔利息。还要注意用自己的理财观念和消费行为来影响孩子。许多时候父母 不必说什么,就可以把花钱的决定、次序、信念及习惯等潜移默化地传授给孩子,要培养孩子的理财投资意识
节约是一种远见,是一种态度,是一种智慧。在全社会都在倡导节约的今天,可以说,节约已经提升为一个人 的人格高度,是文明人的标志。节约教育需要正确价值观念的浸润,需要有长效的机制保障,需要发挥全员智慧,需要社会、家庭教 育以及其它教育力量的支撑。节约的思想意识要从娃娃抓起,从家庭抓起,使其成为大家为人处事的“必修课”。
2007•大学组三等奖
华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04级生物技术2班 杨力达
评注:通过中外节约教育的对照,论述了节约教育必须从小、从家庭、 从学校抓起。层层列举,条理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