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笔记】茫茫人海,如何发现无症状感染者?
[2020-04-04 20:35:36]

 

【新冠笔记】

茫茫人海,如何发现无症状感染者?

原创 庄建林    上海市科普作家协会

时间过得真快!
眼睛一闭一睁已经到了4月份。
极度繁忙的3月份已经过去,
主战场也不断发生变化。
今天抽空和大家分享一下无症状感染者的内容。

1.什么是无症状感染者?

    (1)从Yes or No的角度来分,一个人感染新冠病毒后的结果,要么有各种发热、咳嗽、咽痛、呼吸困难等可自我感知或可临床识别的症状与体征,要么没有症状(可能完全没有,也可能极其轻微,不易感知),但是病毒在体内都进行复制、都有传染性、采集呼吸道等标本进行新冠病毒病原学检测,结果都可能是阳性的。

    (2)传统的传染病学概念里,整个感染阶段都不表现出明显症状的称为无症状感染者。潜伏期内的还没有表现出症状者严格来说不算无症状感染。目前新冠无症状感染者将这两种情况都计入在内,后者转为确诊病例后再进行身份的变更。

    (3)毫无疑问,因为没有症状,那就导致无法通过简单的方法来识别。那么,如何在茫茫人群中发现无症状感染者呢?让我们一起来看下。

2.无症状感染者的传染性强吗?

    (1)首先,无症状感染者肯定具有传染性,可以实现人传人。

    (2)由于没有咳嗽、打喷嚏等剧烈的排出病毒的临床症状,理论上病原排出体外引起传播的机会较确诊病例相对少一些。宁波疾控中心的一项研究显示,确诊病例的密切接触者感染率为6.3%,无症状感染者的密切接触者感染率为4.11%。数值上有高低,但两者差异无统计学差异。

    (3)有症状感染者相当于明火,无症状感染者相当于暗火。两者皆可引起火灾。对于被感染者来说,这两种传染来源的病毒并没有毒力上的显著差异。所以,从传播角度,无症状感染者和有症状感染者的本质意义是一样的,都是传染源。

3.发现无症状感染者怎么处理?

    (1)一旦发现,集中隔离。无症状感染者应集中隔离14天,原则上集中隔离满14天且两次连续标本核酸检测阴性者(采样时间至少间隔24小时)可解除隔离;如果核酸检测仍为阳性者,则继续隔离医学观察。

    (2)隔离医学观察期间如出现临床表现,应及时转归为确诊病例,进行规范治疗。

    (3)无症状感染者密切接触者也要进行14天的集中隔离医学观察。

4.如何发现无症状感染者呢?

    (1)主动进攻。无症状感染者的关键点,他首先是个“感染者”,哪里可能被感染,目前来看,来自疫区的人群(输入性病例)是主要的锁定对象。通过对这部分人群的主动筛查,可以发现一部分无症状感染者。

    (2)防守为主。如果没有办法去发现暗火,那等暗火燃烧起来的时候,变成一小撮明火的时候,特征就明显了。从确诊患者的密切接触者(可疑的二代病例)、确诊患者发病前曾经(密切)接触过的人(可疑的传染源)之中,也能够发现一部分的无症状感染者。

    (3)由于无症状人群的筛查需要依赖于检测试剂,所以人力、物力、财力保障都是必不可少的。网友有很多方法,如每天检测、全部检测等等,想法虽好,但不符实际。结合当地的情况和资源,攻守结合,而不是大海捞针。

5.无症状感染者的比例有多高?

    (1)以“钻石公主”号这个特殊的感染模型来看,截至3月25日的近2个月的时间,共报告712人确诊新冠肺炎,46.5%的确诊感染者在检测时没有任何症状,17.9%的感染者始终没有出现症状。

    (2)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公布的一组数据显示,截至 2020 年 2 月 11 日在我国内地报告的 72314 例新冠肺炎病例中,无症状病例有 889 例,占所有病例数量的1.2%。

    (3)国家卫健委报告的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3月30日24时,接受医学观察的无症状感染者为1541例(同期全国确诊病例81518例,占比1.9%),其中境外输入205例。

    (4)自然感染情况下无症状感染者的比例需要基于人群的经过抽样的流行病学调查,通过回顾性的血清流行病学调查,结合症状询问等多种方法,可以测算出在自然感染的情况下的无症状感染比例。这个问题的答案最后是一个范围,而且在不同年龄组、不同基础疾病人群中也可能存在差异。

6.无症状感染者的传染性能够持续多久?

    文献报道,个别的轻症感染者可以持续排毒长达49天。有症状感染者(确诊病例)的平均排毒时间为20天左右。
    至于无症状感染者的排毒时间需要进一步研究公布了。

7.普通市民如何防范?

    首先,牢记以下几点:无症状感染者存在着传播风险;由于技术手段的局限性及筛查范围的可行性等不可能发现所有的无症状感染者;无症状感染者的排毒时间是有限的。除了从疫区归来的人群中,在筛查、隔离过程中被发现之外(通常与其他人的接触概率极低,且已做好防护),和我们普通市民切身相关的还有以下的几种结局。

    (1)  无症状感染者A,病毒在有限的排毒期内没有感染任何其他人,自己也没有被发现,在人群中悄无声息地存在过。(通过血清流行病学,看Ig G结果可以发现)如果这种情况,那A就产生了免疫力,又没有造成实质性威胁。【这类无症状感染者,即使没有发现他们,也不会造成公共健康威胁】(提示:这个无症状感染者可能做好了个人防护,与公众接触的机会较少,等等。所以,不需要,也不可能去发现所有的无症状感染者)

    (2)  无症状感染者B,在排毒期内感染了其他人,从概率上来看,密切接触者出现症状的概率比较大,这时候暗火就变成明火,给了流行病学调查追溯的线索。(这就非常考验流行病学调查的能力了)【已经造成二代传播的无症状感染者,要及时发现他们,否则还会造成更大的公共健康威胁】(提示:这个无症状感染者可能没有做好个人防护,与公众接触的机会较多,等等。这类人是接下来防控的一个重点)

    (3)不想被无症状感染传染,还是做好个人防范[戴口罩、洗手、通风、不扎堆/保持社交距离(近期个人仍应减少前往人员密集、空间密闭、通风不畅的公共场所)],即使周边有个别无症状感染者,也能起到阻断传播的作用。

本  文  小   结

    无症状感染者,看似来无影去无踪,发现他们似乎大海捞针。其实还是有规律可循的。一是主动出击,从有限的高风险人群中去筛查,二是以守为攻,紧盯火苗的出现(报警信号),第一时间将其扑灭的同时,顺藤摸瓜,找到“一脸懵”的隐性感染者。

    如果不想献祭自己成为那撮报警的小火苗,那就做好个人健康防范,因为无症状感染者的传染性是有“有效期”的,在有限的时间内没有将病毒传播出去,这个无症状感染者就将成为“群体免疫”中坚实的一员了。

    【本文更新于2020年4月1日,随着疫情和研究的进展,知识点可能不断发生变化,请继续关注。】
 

    转载自健康防护林

 

上一篇: 大禹治疫 续《故事新编》 下一篇: “非典”留下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