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会员作品>>新作综览
我国成功发射首颗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
[2015-12-19 10:55:59]

    作者:记者 倪思洁  来源:《中国科学报》(2015-12-18 第1版 要闻)
 
    12月17日上午8 时12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将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悟空”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转移轨道。此次发射任务圆满成功,标志着我国空间科学研究迈出重要一步。
   “悟空”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是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中首批立项研制的4颗科学实验卫星之一,是我国第一颗由中国科学院完全研制、生产的卫星,也是目前世界上观测能段范围最宽、能量分辨率最优的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
    中科院国家空间中心主任吴季介绍,卫星入轨姿态比预想的更为精确,预计发射4天后各科学载荷将陆续加电运行,发射7天后将回传第一批可供科学应用系统分析的数据。
    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系统总设计师、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研究员李华旺介绍,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的重量为1850公斤,其中载荷为1410公斤。卫星功耗为560瓦,轨道为太阳同步轨道,高度500公里,每天平均可观测500万个高能粒子。
    卫星上装载的暗物质粒子探测器,将在太空中开展高能电子及高能伽马射线探测任务,探寻暗物质存在的证据,研究暗物质特性与空间分布规律。其科学目标是在空间高分辨、宽波段观测高能电子和伽马射线寻找和研究暗物质粒子;通过观测TeV以上的高能电子及重核,在宇宙射线起源方面取得突破;通过观测高能伽马射线,在伽马天文方面取得重要成果。
    暗物质和暗能量,被科学家们称为“笼罩在21世纪物理学上的两朵乌云”。目前,我国和世界各国已着手筹建或实施多个暗物质探测实验项目,其研究成果将可能带来基础科学领域的重大突破。
   “暗物质之所以‘暗’,是因为人类无法‘看’到它。”采访中,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中子探测器主任设计师、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员马涛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暗物质不与光发生作用,不带电荷也没有电磁场相互作用,普通光学观测方法根本无法使人目睹其真容。
    李华旺介绍,目前,有三种办法可以寻找暗物质,一是通过让高能粒子加速对撞,将暗物质粒子“创造”出来,欧洲核子中心的大型强子对撞机(LHC)被寄予厚望;二是直接探测暗物质粒子和普通原子核碰撞所产生的信号;三是间接探测法,通过观测暗物质粒子衰变或相互作用后产生的稳定粒子如伽马射线等,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正属此类。
   “卫星开始工作后,我们将能够在更长时间和更大范围里探测暗物质,我们期待着能获得比较准确的、可以说服科学家的暗物质迹象,研究暗物质的性质。”马涛说。
    此次发射的“悟空”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工程的卫星系统由中科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抓总研制,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等科研单位共同参加有效载荷、科学应用等工程项目研制工作。用于发射的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所属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抓总研制,这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221次飞行。
    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在轨运行时间为2015年至2018年。该卫星项目于2011年立项论证,2012年至2015年进行工程研制。

    现场侧记

用“星”寻找看不见的“大多数”

    12月,正值戈壁滩最严寒的冬季。17日早晨8点,深蓝色的天空上,繁星尚未褪去,地平线尽头泛出红晕。零下15摄氏度气温的酒泉卫星发射场上,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载着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映着朝霞,向宇宙再度出征。
    发射场边,来自总装备部的官兵、中科院各相关院所研究管理人员、社会人士,在寒风中等待着这一历史性时刻。中国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白春礼等科学院领导亲临现场观看发射。
    发射前三分钟,指挥大厅发出的指令密集起来。“3分钟准备……1分钟准备……30秒……5、4、3、2、1,点火!”随着时间的推近,紧张的气氛弥漫于发射场。“点火”令一下,长征火箭轰隆着拔地而起,闪亮的火焰划破长空。
    发射后750秒,星箭分离;分离后71秒,太阳能帆板正常打开。指控大厅、发射场,掌声响起。“悟空”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携着探索宇宙暗物质的历史使命,按计划成功驶入太空。
    成功了,世界和中国的又一个重要的暗物质探测装置!
    天文观测发现,宇宙中95%以上是人类还没有弄清楚的暗物质(26.8%)和暗能量(68.3%)。2002年,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里的19名权威物理学家和天文学家,曾联合列出了“新世纪要解答的11个科学问题”,其中“什么是暗物质”位列榜首。
    在暗物质探测方面,中国全力以赴。用于寻找暗物质的“中国锦屏地下实验室”已是目前世界岩石覆盖最深的实验室;将于明年9月于贵州建成的世界最大单射电望远镜——FAST射电望远镜,也将对暗物质暗能量进行科学研究。如今,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成为又一重要的暗物质探测“利器”。
    成功了,中国迄今最大空间科学卫星计划的“首发星”!
    2011年1月11日,中国科学院启动了首批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空间科学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应运而生,成为我国迄今为止最大的空间科学卫星计划。
    这五年,紧锣密鼓。2011年12月立项;2013年4月转入初样研制;2014年9月进入正样研制;2015年5月有效载荷正样交付卫星,8月地面支撑系统和科学应用系统完成预验收,11月卫星运抵发射场。
    成功了,第一颗完全由中国科学院研制生产的卫星!
    此次发射的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将科学探索功能作为核心,载荷重量占卫星总重的75%以上,而卫星上最关键的四大载荷均由中国科学院自主研制完成。
    塑料闪烁体探测器,由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研制,用于测量入射粒子的电荷数;硅径迹探测器,由中科院高能物理所研制,用于测量入射粒子的方向;BGO量能器,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与紫金山天文台研制,用于测量入射粒子的能量并区分入射粒子的种类;中子探测器,由紫金山天文台研制,可以辅助识别粒子种类。
    法国作家圣埃克苏佩里写作的《小王子》里说:“看东西只有用心才能看得清楚,重要的东西用眼睛是看不见的。”暗物质正是宇宙中看不见的重要的东西,而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就是这样一颗“心”。
    有了这颗“心”,中国就有了全新的机会。暗物质卫星在轨运行的未来三年里,我们或将揭开宇宙物质存在的神秘面纱,驱散笼罩在21世纪物理学的“两朵乌云”。记者 倪思洁
 

上一篇: 让世界变得更美好、更智能、更有趣... 下一篇: 如何正确处理猫狗咬伤的伤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