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会员作品>>新作综览
13位老影院美工一年倾情,手绘电影海报重温“红色记忆”
[2016-06-08 15:01:44]

 

2016-06-07 06:33:12 作者:黄尖尖

    摘要
    他们是大隐隐于市的“艺术家”,从时长90多分钟的电影中选取一帧画面,从设计构图,到排版、手绘、写标语,从国产片到外国片,精通各种画派和美术技巧。他们是上海最后一代影院美工。
 

    一场特殊的展览,43幅早期中国电影海报,13位老影院美工历时一年的创作,串联起那个烽火连天的年代,以及那个年代里上海的城市记忆。昨天下午,一场名为“红色记忆”的手绘电影海报新作展在普陀区文化馆揭幕。

 

 

巨幅手绘海报《开天辟地》

     展厅中间一幅12开的《开天辟地》巨幅海报,是李树德、徐维豹、施元祥三位美工赶在展出前三天绘制而成的。“我们先重看了影片,看哪些画面可以入画,然后进行重新构图和创作。”李树德说。

 

李树德(前)、徐维豹(中)、施元祥(后)三位美工正在绘制电影《开天辟地》海报。

    画幅左侧的天安门城楼和船出自李树德之手,徐维豹负责画中间的青年毛泽东形象,施元祥站在高处,两三笔就勾勒出后景中的李大钊。三天来,记者看着这三位年逾花甲的老人,重拾画笔,在手脚架上寻回了过去40多年当影院美工的时光。

    大隐隐于市的“艺术家”

     当年的电影院美工大多并非科班出身,却怀揣着一个画画的梦。

 

今年77岁的徐维豹,先后于曹杨电影院、大光明电影院、沪西电影院担任影院美工。

    今年77岁的徐维豹,先后于曹杨电影院、大光明电影院、沪西电影院担任影院美工。
1959年,徐维豹由于政审问题而与梦想中的浙江美院失之交臂。“我读书时就很爱画画,考不上大学,我就去了曹杨电影院当美工。”《桃李劫》是他的第一幅海报作品。
    “当时曹杨电影院只有我一个美工,所以我没有当过学徒,直接上来就画了。”凭借着绘画天分,徐维豹虽年纪轻轻却很快独当一面。
    “一个月画6张,每张海报要画两三天。”从第一张电影海报开始,到1993年退出美工的行业,徐维豹辗转上海3个电影院,画了几百幅电影海报。今年77岁的徐维豹回想起自己的美工生涯,“最庆幸的是,我的工作和我一生的爱好是同一件事。”
    他们是大隐隐于市的“艺术家”,从时长90多分钟的电影中选取一帧画面,从设计构图,到排版、手绘、写标语,从国产片到外国片,精通各种画派和美术技巧。
    另一位美工李树德随手能写一手好字,大幅的外景画他挥笔而就。“手绘海报是一件集商业性和艺术性的作品,体现艺术审美的同时要突出电影吸引观众的元素。

李树德正在绘制电影海报。

    每当一部新片上映,美工都是第一个看电影的人。李树德给记者看一张“试片证”:“那时一出了新片,我就骑自行车到大光明电影院去看,我总是坐在第一排,记下电影里有哪些场景可以入画。”

 

李树德向记者展示他的“试片证”。

     上海街头曾经的风景    

    “那个年代,上海人获取电影放映信息的唯一来源就是影院门口的电影海报。”李树德说,“每次张贴出新的电影海报,都会引来百姓围观。”
过去,电影不像今天那样有制片方统一发行的海报,同一部电影没有哪两家电影院展出的海报是相同的,每一幅海报都是一次再创作。

 

展览现场展出的海报。


    大光明电影院、国泰电影院、燎原电影院、曹杨影剧院……每个电影院门口的海报各不相同,而且每过几天就换一张新的。这一幅幅巨幅的手绘电影海报也成了上海城市街头的一道风景。
    上世纪80年代,是这道风景最绚烂的年代。当时,上海有200多名影院美工分布在各大电影院。到了上世纪90年代末,数码打印技术发展,这一行业开始逐步退出历史舞台。

 

两位老影院美工正在海报前热烈讨论。

    1997年,当时还没退休的李树德已经不用画海报了。“电脑电影海报出来以后,我一下子从画海报变成贴海报,后来有了互联网排片之后,连贴海报的活儿都没有了。”

 

为本次展览创作海报的13位影院美工,他们也是如今仍活跃在上海仅存的美工。

    如今,在上海还能手绘海报的影院美工就只剩下十几位。而本次有展出作品的13位影院美工中,还有一位在创作过程中去世。今年2月,重病的董培盛带着氧气面罩坚持作画,最终完成四幅作品,4月去世。

    留给后人的记忆

    展览开幕当天,《开天辟地》的导演李歇浦也来到现场。“当时我们就是为了纪念建党70周年拍摄的电影。”导演李歇浦说,“看到这幅手绘电影海报,仿佛回到25年前我拍摄这部电影那一年。”

 

《长征大会师》的毛泽东扮演者佟瑞欣(左)与《开天辟地》导演李歇浦(右) 

    当年摄制组跑遍了全国各地寻找演员,把共产党诞生时的66个历史人物呈现在电影中。“当时的市委领导说,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在上海,如果《开天辟地》不在上海拍,就愧对上海父老了。”李歇浦说。
    回想起当年电影首映的时候,几乎全上海所有电影院都贴满了《开天辟地》的手绘海报。

 

美工施元祥正在绘制《开天辟地》海报。

    “大光明电影院是24开的巨幅海报。”李歇浦说,“后来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发展,手绘海报基本销声匿迹,这些串联起‘红色记忆’的海报,唤起人们对过去美好的回忆。”
    “在今天看来,他们所描绘的不仅仅是一张海报,更是历史,是电影的发展史,也是城市的变迁史。”上海电影家协会常务副主席许朋乐说。

 

一位白发老人正在《孔繁森》的海报前驻足。

市民与沪上最后一代电影美工合影留念。

     “再不留存就永远消失了。”这是展出当天现场提得最多的一句话。“抗战70周年时重绘了30幅,加上今年43幅,就有73幅了。” 上海普陀区档案局何丽芬说。
    电影美工的兴衰,对应着中国电影的发展和上海城市的变迁,这个业已消失的行业,留给上海的不仅仅是文化遗产,还有属于一个城市的时代记忆。

 本文图片:黄尖尖 摄  图片编辑:黄尖尖  邵竞 

上一篇: 屠呦呦获颁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 下一篇: 火星人、火星文、火星移民……人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