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会员作品>>新作综览
浦东中医药的开创者-----储泳
[2017-11-27 11:08:42]

 

浦东中医药的开创者-----储泳

编撰: 朱长超    (摘自《仁心仁术——浦东中医故事》上海科技出版社,2017年)

    浦东第一个专业行医者是宋朝的储泳,他也撰写了浦东最早的中医药著作。因此,可以说,储泳是浦东中医药的开创者。储泳不是浦东本地人,他是由中原地区迁到浦东的外来的人才。他熟悉医学,熟悉道家学说,也熟悉儒家的学说。南汇县志上说他,“宋储泳,字文卿,号华谷,周浦人,工诗,精阴阳五行,通儒元理,其言道家,行持即儒家格物,行持以通心诚意为本....杂著甚多,有《祛疑说》行于世。”这是说,储泳是个很博学的人,能诗,通儒,懂理学,也精阴阳五行,熟悉道家理论。

    储泳原来是汴京人士。受过很好的教育。汴京是北宋的都城,那里经济文化都非常发达,一册清明上河图,写尽了汴京的繁华,他怎么来到芦苇遍地、蒹葭苍苍的一个浦东海边小村落的呢?让我们细细道来。

石碑上的储泳像

    家国破储泳南迁

    唐宋年代的浦东,是人口稀少,文化落后,人才短缺的相对落后的地区。医药很不发达。虽然,浦东的渔民、盐民、农民很早就有了一些疾病、药物的知识,人们很早就利用盐、芦根、蒲公英、紫苏等来治病,但是,在漫长的岁月中,没有专业的行医者,也没有人写过一本中医药的书。那时候,浦东的中医药处于零星的疾病、医学、药物知识缓慢积累的过程中,在医药领域,总体上被原始的巫医文化统治着。

    储泳原来是中原汴京人。北宋末年,汴京的经济文化都非常发达。画家张瑞先画过一册《清明上河图》。从这幅画上看,汴京城车水马龙,人来人往,到处是歌楼舞榭,酒肆楼台,非常繁华。但是,天下没不散的宴席,盛世中潜伏着危机。就从清明上河图上看,高高的石拱桥上,一位文官的轿队和一位武官的马队在桥上相遇,桥窄路狭,不能并行通过,必须一方让道。但是,双方各不相让,各自的仆人们都在为自己的主子争着面子,究竟是文官的官大,还是这个武官的官大?看来,文官讲官衔,武官讲威风,官场恶劣的风气正在瓦解着大宋的力量。宋朝皇帝醉心于建园林,玩妓女,练书画,不管庶民疾苦,花费了大笔经费运送花岗石。繁华的外表下,社会潜伏着各种危机。内有梁山之乱,外有金辽压境,宋朝的大厦,看上去富丽堂皇,但是,地基已经松动,危机在渐渐逼近。

    大宋的江山是被刚兴起的女真族建立的金国灭亡的。当年,赵匡胤乘周朝皇帝年幼,利用手中的兵权发动陈桥兵变,一忽儿功夫就黄袍加身,成为皇帝。赵家轻松夺得了天下,但心有余悸,非常害怕他手下的武将们学他的样取而代之,因此,北宋、南宋300多年,文官昌盛,武备虚弱。它在与北方的辽国、契丹、西北的西夏、东北的女真、后来的蒙古的较量中始终处于劣势,不得不割地求和,委曲求全。。

    北宋与辽国长期对峙,败多胜少。宋朝年年进贡,勉强维持和平。公元1115年,北方的女真人建立了金国。女真兴起以后,辽国面临着北宋和大金的南北夹击。辽国曾希望与宋结成统一战线,共同抗金。但是,北宋朝廷认为辽国是宿敌,正是报复的好时机,于是与金结成同盟,金、宋共同攻打辽国。不多久,辽国灭亡。

     金灭辽以后,金、宋直接为邻,金国垂涎宋朝,对宋朝虎视眈眈。1125年,金兵分两路南下,一路进攻燕山,一路进攻太原。太原府守将拼死抵抗,金兵无法破城;燕山府守将郭药师不战而降。然后,金兵南下围困汴京。抗战派李纲、宗泽等主张抵抗,太学生们也集会反对投降。金兵一时攻城不下,后索取金1000万锭,银2000万锭,马1000万匹后退兵。

    1126年11月,金兵第二次包围汴京。1127年,金兵再次南下,汴京城破,北宋灭亡。金兵掳走钦徽二帝,并宫中赵氏宗室,还有宫女嫔妃2500人,女乐1500人,各种工匠艺人3000人,京城妇女6000人,共一万余人而去,后钦徽二帝死于金国。这就是历史上的“靖康之耻”。一路上,宋朝被俘的宫廷人员不断遭受凌辱,不断有人自杀身亡。也不时有人因虐待而死。1127年金兵抵达燕山城,有一支妇女队伍起程时有1900人,到燕山时已死亡1500人,钦宗的朱皇后,因不堪其辱,自缢而死。被人发现救起,后又投水而亡。

    此后,原来富庶先进的中原成为战争的前线。金人多次南下,烧杀抢掠,抢劫妇女,攻城掠地,城破后动辄屠城,搞得血流成河,中原残破。在这种情况下,一些中原官员、士绅、文化人、专业技艺人等纷纷南下逃亡。

    宋人南迁,除了金兵南侵,社会动荡的因素外,与自然因素也有密切关系。一个自然因素是因为宋朝人口快速增长,造成黄河流域的过度开发,水土流失严重,黄河泥沙增加,河床提高,水流不畅,进一步造成黄河不断地改道,泛滥。北宋160年间,黄河决溢80多次,平均2年一次。还3次夺淮入海,2次流窜至天津入渤海。黄河一会向南入海,一会儿又向北入海,一会入黄海,一会入渤海。黄河每一次泛滥和改道,对于两岸的人民来说,都是一场大灾难。另外,黄河的泥沙也沉积在它的支流汴河里,汴河流经汴京,是漕运的主要通道,汴河的淤寒,造成漕运困难。汴京这个当年的世界前沿的大都市,百万市民要吃要喝,喝的是汴河的水,吃的是汴河中运来的江南的粮。汴河的淤塞,对汴京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另一个自然因素是当时的中国正处于冰河期,气候十分寒冷干旱,给游牧为生的北方女真族的生存带来威胁,促使他们南侵,去抢劫粮食和财富,也为他们的南侵克服了黄河天堑的障碍,创造了南侵的条件。据历史学家记载,那个年代有2次大寒潮来袭,太湖2200平方公里的湖面全部结冰。因为寒流强大,广东的荔枝竟大半冻死,产量大减。金兵渡过黄河时,黄河结冰了。滔滔黄河本来是守卫汴京的天然屏障,结果因为结冰,金兵踏冰而过,不费吹灰之力。

    金兵南下,汴京沦陷,中原战乱,加上北方的严寒和黄河的泛滥,这些因素,促使中原的乡绅、官员、士人纷纷南下避难避乱。

    在南逃、南迁的人群中,有两个青年士子,一个是储泳。一个是他的弟弟储游。兄弟两人一起离开故居南下。南下的那天,兄弟俩祭拜了祖先,长跪在祖宗的牌位面前,兄弟俩泪流满面。国难家破,不得不背井离乡。一旦朝廷收复中原,光复汴京,他们一定重返故乡,重建家园,到那时,再祭奠祖先。兄弟俩带上了储家的家谱,雇了几辆牛车,装上了家中的细软衣物和必须物件,然后紧锁了大门,向南方而去。

    兄弟俩南迁的路上,除了随身衣被、细软财物,祖传珍物外,其中有一辆车上装载的是图书,图书中除了诗集、理学书外,还有不少是医书。兄弟俩都喜欢读书,都喜欢写诗。书是他们精神生活的重要源泉。虽然兵荒马乱,但是,旅途寂寞,可以看书解忧;到了江南避难,医书是储泳工作的参考资料,带上它们,可以不时请教解疑。储泳还带上不少药物,紫苏叶,黄连草,蒲公英,大黄、菊花等,以备路上不时之需。此次南行,不知何年何月才能返回故乡,再祭父母?兄弟俩告别祖宅,这是他们祖祖辈辈生活的地方,此次一别,重逢何日?禁不住泪水涟涟。

    储泳安家小村落

    兄弟俩一路上晓行夜宿,担惊受怕。万一遇到金兵的马队,很可能财物被劫,或被杀死,或被北掳当奴。兄弟俩也可能从此分离。幸好,虽然旅途劳顿,又充满离情别绪,但还算安宁,没有遇到金兵劫掠和强盗拦路。那一天,一群南迁的人过了滔滔长江,又渡过清清的黄浦江,来到浦东地区。只见树木茂盛,蒹葭苍苍,不远处就是苍茫大海,海滩上一片平坦,白鹤翔集,心中十分喜欢。当地的人们听说是从汴京逃难而来,全都出来问长问短,送水送粮。储泳觉得此地草木丰美,鱼米之乡,民风淳厚,虽然初来乍到,心中就有几分喜爱。加上旅途劳顿,人困马乏。他就准备栖居于此。

    此时的周浦,还是个没有名字的古村落。二百来户人家,散落而居。周浦滨临大海,夜深人静,能听到东边潮水的涨落声。村里人有的以海边捕鱼为生,有的开垦荒地,种植为生;有的充当盐民,煎盐为生。此地河川纵横,水产丰富,家家养鸡养鸭,捕鱼摸蟹。随便来到一条小河边,伸手一摸,就是一碗螺蛳、田螺;放下个钩子,插上条蚯蚓放进河里,一会儿功夫,鱼儿就来咬饵了。你轻轻向上一抽,一条鱼儿就啪哒啪哒地在地上跳动。有时候,会钓起一只甲鱼。这是一块处女地,大自然准备了丰富的植物和动物供人们食用。

    在乡亲们的帮助下,储泳兄弟开辟了一块土地,建造了一座草房。这里有的是茅草和芦苇,它们是建房的好材料。逃难之人,有个落脚之地,已经很不错了。兄弟俩非常满意。后来,储泳又建了一个篱笆,在绿篱之内就有了自家的一个小小园林。他在园内种了桑树,桃树,李树,杨树,柳树,还种起了芍药、菊花,紫苏,首乌,金银花、益母草等植物。他还挖了一个小池塘,里面种上了荷花。夏天的时候,傍晚时分,他在河边赏荷饮酒,清风吹来,飘来一阵阵荷花荷叶的清香。这个小园虽然不及北方的故园,但是,总算是有了自己的新的家园了。新的生活开始了。

    储泳留下了许多诗。诗言志,诗是他内心思想的流露,也是他真实生活的写照。我们从他写的诗中,可以复原出一些他到周浦后的生活,甚至可以追寻他的内心世界。

    从他的诗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当年的生活环境。他写过一首送别诗,写有一次他送客归来,天色已晚见到的景象:“晚云归独树,寒雨暗荒城。”诗中的景象是这样的:天色渐渐晚了,西边升起了晚云。村西有一棵很大的独生的古树,西天的云霞被这棵大树挡住了,看上去就好像晚云都回到了这棵大树身边。过了一会,天突然下起了晚雨,夜色渐渐笼罩,晚雨淅沥地下着,黑暗渐渐吞噬了大地,荒城在黑幕中消失了。储泳称他居住的地方为“荒城”,他的笔下也是一幅荒凉的黄昏的画面。从诗中可以想象当年周浦还是一块很荒僻的土地。村里到处是芦苇、树林、杂草,村西有棵独生的大树,这些意像构成了一幅荒城的景象。我们也可以从他诗中的晚云、独树、寒雨、荒城,依稀能感觉到他内心一种离开汴京繁华故园后的思乡之情和背井离乡的落寞心态。

    储泳在周浦定居后,筑了屋,还造了个小园。他的《小园》一诗记载了他的读书、治园的生涯。

小园

垦苇栽花柳,园林小小成。
旋分黄菊本,新编草堂名。
池水通湖活,江风过竹清。
不期车马到,足自称幽情。

    从诗里看,他开垦芦苇,栽花种柳,营造一个小小的园林。他种了些黄色的菊花,给园子里的一座草堂起了个名字。他挖了个小池,池水通着外面的湖,小池的水有涨落,是活水。江风吹过清清的竹林。他说他不期望有车马来访,自己很满意这样悠闲的心情。

    但是,他经常流露出思念北方故都之情。他写过一首〈送春〉的诗。诗是这样的:

送春归去后,身支在天涯,
有梦忘为客,见书如到家。
楼空初入燕,柳绿欲茂鸦。
故苑新桃李,闲开一度花。

    诗里说,春天过去了,他觉得自己身在天涯。只有在梦中,才忘记自己不是在异乡做客;只有看到亲切友好的书信,才感到自己回到了家。小楼新造,新燕初次入楼做窝;柳树已经翠绿了,树上栖息着好几只乌鸦。他想起了千里外的故园,那里又开了一年一度的桃花李花,可惜主人不在了,没有人欣赏它们。
思归

客楼高处望,独立对斜晖。
负郭有田在,故山何日归。
秋深杨柳薄。水阔鹭茑飞。
风景正萧索,何堪闻捣衣。

    也许,秋天远望,面对斜阳,鹭茑飞翔,那一声声的捣衣声,更引起他的思乡之情。他长叹自问?什么时候,能回到中原的故乡呢?

    浦东,虽然是异乡,而且是荒僻的异乡。但是,他渐渐爱上浦东这块土地。这里草木森森,民风淳朴。知他是逃难而来,更加同情他。村里人都愿意帮助他。有一次,有个叫胡定斋的朋友送他一块好墨,求他写一首诗。他写道,“万杵玄霜玉兔魂,度窗蜂影去来忙。自从野菜花开后,一月薰炉不炷香。”这是说,春天到了,窗外蜜蜂来来去去,忙个不停。野菜都开了花,散发着芬芳的香味。他有一个月没有点香炉里的薰香,因为田里的野花散发的香味,已经比薰香更香了。

    这些诗说明了,虽然他在周浦建起小园隐居,仍不时地思念着北国的故园。亡国之痛,离乡之苦,一直印刻在他的心头。但正是这种家国情怀,使他爱上了第二故乡,并且热情地用自己的医药知识为当地人服务。也正是这种家国情怀使他忘我的著书立说。储泳在汴京只是一个普通的读书人,普通的中医,到了浦东,这里缺医少药,他感恩这里的父老乡亲收留了他,帮助了他,这里荒僻,金兵也不会前来侵犯。他在这里种药草,为村民医治疾病,空下来读书写作,著书立说,他成了浦东历史上第一个专业行医者,成了浦东的第一代儒医,成了浦东中医药的第一个开创者。柳宗元被贬永州,写出了永州八记,他在永州兴学教化,不几年诗书蔚然成风。有人写诗评论这种文化现象:柳公黯黯谪潇湘,寒江孤山共凄凉。人生不幸青史幸,留得零陵草木香。对柳宗元这种评价,对储泳也适用。储泳背井离乡,对他是不幸事,但是,对浦东的中医药事业来说,则是幸事。就储泳的人生价值而言,也是一件幸事。
行医著述种药草

    储泳在周浦的生活,除写诗自娱外,行医、著述、种药草,成了他的生活的重要内容。

    储泳在周浦的小园里栽花种草,有些则是药草。他写过一首《红药》的诗。诗是这样的。“工药阶前半吐葩,露枝已入贵人家。不如庭下无名草,一度春风一度花。”据药物学家考证,红药是指芍药。芍药是一种常用中药。它的花色嫣红,令人喜爱。它又能入药,有活血化瘀的功效。芍药又漂亮又可做药,因此,芍药含苞初放,花朵上的露水还没有干,就早早被人家采走了,倒不如那些庭园中的无名小草。因为无名无用,也不美,它们倒能在春风中生长,能开花结果,平安地度过一生。储泳写的是人生哲理,储泳说的是道家的哲理。老庄就说过,一些粗大挺拔的树木先被锯掉,因为它们是好材料。而歪枝杂树,倒不容易被锯掉。我们从中看到储泳对药用植物的熟悉和对人生的理解。他写的另一首诗〈春日郊行〉里写道:“东风吹着便成花,妆点园林卖酒家。田野可栽闲草木,十分春色在桑麻。”诗中流露出他对自然花草树木的热爱。但是,他关注的草木却是桑麻。他的诗中、园中有许多是治病的药草。桑的全身都是药,桑叶,桑椹,桑皮都入药,桑叶解表明目,桑椹有滋阴补肾的功效,桑皮有通经活络之功。他在前诗中写到的菊花和这首诗中的桑,是中成药桑菊饮的主要成分,具有止咳化痰散热的功效。在当时,还没有中药店,中医治病,需要自带药草。因此,储泳的园中种着药草,他的诗中,不时流露出对药草和别的经济作物的深厚感情。“十分春色在桑麻”。这是对桑麻很深的感情和很高的评价。桑是常用中药,具有多种功能。而麻是普通民众做衣服的原料。

    当时浦东还没有医生。更没有中药店。浦东最早的中药店,创立于1575年的川沙镇,名叫堡长生中药店。因为没有中药店,医生只能自己种草药,带着草药帮人治病。当时的医生,既是药农,又是药工,又是医生。这种草药必须是加工过的,有的必须炮制过。一般的加工是及时采摘,及时晒干,切片,分类,保存。储泳那个年代,本来没有医生,村民有病,以前是请巫医来祷告,画符,跳舞,烧纸。北宋时巫医兴盛过了头,不让病人喝水吃饭,不让儿女照顾, 有的就这样被治死了。北宋朝廷曾下令严厉打击,使巫风大大收敛。同时,国家出了许多医书药典医书,还开办了许多培养中医中药人才的学校,以创造一个良好的学医求医的风气。这种风气对储泳行医是非常有利的。因此,从一开始,人们就很欢迎储泳为村里人治病。

    除了给村里人治病,储泳也到鹤沙、航头、北蔡等地行医。后来,他的名声渐渐大了起来,经常有病人寻访到他的小园,请他治病。他精于医术,帮助很多人治好了病,因此,深得人们的信任。他与当地人广交朋友,从民间吸收了当地民众积累的丰富的医药知识,他将在中原学到的医药理论与当地民众的医药知识结合起来,丰富和拓展了他在中原所学的医药理论,逐渐形成了他的医药观念和理论。

    第一,储泳具有非常自觉的医药人文精神,高度重视中医药对患者健康、生命的价值,十分注意中医药对病人的双重作用,强调医者要抱着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认真负责精神。他在《辨脉》一文中指出,“尝谓医者可以生人,可以杀人,所系尤重。故世子拜医,重之至也。切脉之际,沉微弦紧之小差,投药之间,表里汗下之小误,则不复有再生之理,故世之所通患,然亦在所未暇论。”(转引自《周浦镇志》,第28章,人物)中医治病,先要作出正确诊断,并根据望闻问切所得的各种信息,加以概括和提升,确定为某种“证”。并正确分析其病因病机。如果诊断有误,就有可能发生治疗差错,造成不良后果。因此,储泳强调医者要抱着慎之又慎的态度行医。他特别强调切脉可能发生差错,表里虚实寒热阴阳的判断可能有误,都有可能对病人造成伤害,甚至产生十分严重的后果。他谆谆告诉医者,医者可以医治病人,也可能伤害人。微小的失误,都可能产生严重后果。这里,体现了储泳高度的医药人文精神,也体现了他对中医药诊断复杂性的深刻认识。

    事实上,中医对患者疾病的诊断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认知过程。由于疾病的表现存在着个体差异,而有些信息并不一定是真相,而是假象;在疾病的某些个体和某些条件下,疾病的表现如脉象、舌象等表现出相互矛盾的现象,需要医者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的深入分析和综合,才能认识疾病的本质。有时候,病人的疾病具有复杂性,病人久病,身体虚弱,但又新近感染新的疾病,他的表现很可能虚实兼备,虚中有实,实中有虚。此时,更要正确地认识患者的证候。些微的差错,很可能延误治疗,增加病人痛苦。储泳对医者失误可能性及其严重后果的警告具有重要的医学认识论意义。

    第二,储泳非常重视医学认识论。医学认识论思想十分重要,却十分复杂,前人没有充分论述。但储泳作了比较深入的论述。他提出了“验诸事,折诸理”的医学认识论原则。就是说,你对疾病、治则、治法等的认识是不是正确,有两条基本的办法加以检验。一条是验诸事,就是将这种认识与事实相对照,如果与事实不符的,说明你的认识可能不正确。这里体现了储泳的相互唯物主义思想,重视医学事实。另一个办法是折诸理,即用理论来加以分析。医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产生了许多医学理论,它们是医学知识的凝结。也是认识或判断新的医学认识是否正确的重要依据。虽然,即使是经典的理论来认识新的医学现象时,也可能得出错误的结论,并不能保证一定是正确的,但是,经过历史检验的经典理论对于认识新的医学实践和医学理论确实具有一定的检验的价值。储泳提出的这两条检验原则,高度概括了医学活动中如何判断真伪是非的方法,具有很高的概括性,具有很大的医学认识论的方法论意义。在那么早的宋代,能提出这样的医学认识论思想,是颇为难得的。这是他医药实验经验的高度总结,也是对医学史经验的高度总结。

    他不仅提出了检验医学认识的方法论原则,而且自己身体力行,用自己的理论对遇到的医学认识加以分析,决定取舍。对于历来的阴阳家,他采取的是分析的态度。例如,他说过,“谓阴阳拘忌之说,大而紧者避之,小而缓者略之,合于理者存之,背于理者去之。”他又能在《辨针》一文中指出,“阴阳家之说尚矣,其间得失是否,未易轻验,要亦验诸事,折诸理而已。”意思是说,阴阳家的学说很时尚,阴阳家的有些理论,有人奉为至宝。得失如何,正确与否,还没有充分验证,要检验也不容易。他的主张是验诸事,析诸理。就是实践检验,医理分析。医学是讲医理的,其理论中符合医学原理的,存之,即承认它,接受它,而违背医学原理的,否定它,放弃它。实践虽然是检验员某种医学理论的最可靠的依据。但是,实践检验需要反复的多次的检验,时间成本很高,从理论上进行分析,在一定条件下也是合理的、切实可用的方法。

    在医学认识论上,储泳强调事物的差异。认识差异才能认识事物的特点。例如,他对男女诊脉时强调其差异性。他认为,妇女的脉象与男人不同,他认为男女形体有差别,阴阳有差别,脉象自然会有差别。“阳自下而上,阴气则自上而下;男主施与,阴主翕受;而男子之命在肾,而处于五脏六腑之极下;女人之至命在乳,而处五脏六腑之极上,气形皆异。脉传于气形之间者也,何乃男子之与女人略不少异邪?”他用医理分析男女之不同,从形体不同,阴阳不同,分析其脉象也有所不同。这些分析,是符合逻辑的,是符合医理的,其分析是有道理的。据此分析,他认为男女的脉象是不同的,“男子右手尺脉常弱,初生微妙之气也。女子右手尺脉常强,心火之位也。”他的结论来自他对医理的分析,从他的理论分析来看,是有一定道理的。当然,这个结论还需要实验的检验。但是,这种医理分析,毕竟开辟了新的认识。

    储泳对于丹药也采取分析的态度。他在《服丹药》一文中指出,“金石伏火丹药,有嗜欲者,率多服之,翼其补助,盖方书述其功效,必曰益寿延年,轻身不老,执泥此说,服之无疑,不知其为害也。”他在这里,指出医书上也可能有片面性,不能不加分析地盲目接受。接着,他分析了丹石对有些人有益,对有些人有害。有益的情况是,“惟修养之士,嗜欲既寡,肾水盈溢,水能克火,恐阴阳偏胜,乃服丹以助心火。心为君,肾为臣,君臣相得,故能延年。”他又分析丹药对嗜欲者有危害。“而嗜欲者,水竭于下,火炎于上,复助以丹,火烈水枯,阴阳偏胜,精耗而不能聚,血渴而不得行,况复喜怒交攻,抱薪救火,发为瘠渴,凝为痈疽。或热或狂,百证俱见,此丹药之害也。”他用分析的方法看待丹药,认为丹药有适用性,对于寒性病人是助药,对于热性的嗜欲的人,是有害的毒药。这种用相素辩证法思想分析医理医象,确实开创了医学认识论的先河。没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没有深厚的医理学养,是不能达到这种境界的。

    储泳综合道家学说和古代相素辩证法思想,分析医学现象,与岐黄医术之发辉。他虽然崇尚道家学说,但是,他对道家学说是有分析的,有批判,有吸收。他研究东汉著名炼丹家魏伯阳的参同契,和北宋张伯端的情真篇,写成了参同契解,悟真篇解两本书,在医学化学史和气功史上,都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储泳著有《易说》,《崔公入药镜说》和《祛疑说》等著作。后书中《辨脉篇》为论医理脉法,对脉学诊断有所贡献。他不仅重视医学理论研究,而且喜欢实践。他曾经用香末焚烧的办法让蚊子闻香远去,总结出了驱蚊的方法。这不仅是对大众卫生保健的一个贡献,也体现了他的重视医学实践的精神。

    储泳家风传后人

    储泳到浦东的时候,是一个翩翩青年,他在浦东行医一生,终老浦东,为浦东民众施药治病辛劳了一生。他著述了多部医药专著,对医学认识论有卓越贡献,提出了检验医学认识是否正确的“验诸事析诸理”的基本原则,具有深刻和深远的意义,是对中医药的一个重要贡献。他用朴素辩证法思想分析医学现象,分析古医书中理论,获得了新的认识。他在人们热衷于丹药的时候,写出了对丹药理论分析的文章,以理服人,说理透彻,表明了对中医药的深刻认识,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他确实是个对浦东中医药作出奠基性贡献的人物。他是第一个浦东专业行医者,是第一个浦东中医著书立说者,也是第一个在浦东医药著作中强调“医可救人、也可杀人”的充满人文思想的学者。他所强调的医药人文精神和对病人认真负责的医药伦理精神,成为浦东医药家重要的医学传统。

    此外,他的诗词情景交融,意境高雅,现有储泳诗词全集存世。他去世后,葬在周浦汇龙桥畔,即现周浦万达广场东北角,名叫木鱼坟,是周浦八景之一。

    储泳一生行医,著述,在当地产生了很好的影响。一个北方的流亡者,却赢得了浦东人民的爱戴。为了纪念他,后人称周浦称为储里,或华岩里(华岩是储泳的字)。他的墓地,也得到人们的景仰。储泳的墓墓地颇宽,多年之后,他的墓地渐渐为樵夫牧人所侵占。乾隆5年,即1757年,有个叫王泽深的读书人,发起并联合一些士绅重新丈量了土地,并立了界碑,保护了他的墓地。后来有个诗人孔衡瞻仰了墓地后,还写过一首《宋诗人储泳墓》的诗。“寺侧溪流静,桥边木叶飞。离乱怀往哲,惆怅步斜晖。杯土先生重,说诗此日稀。人烟稠杜浦,叹息古风微。”表达了对储泳的景仰之情。

    储泳的弟弟字晴谷,亦能诗。储泳的后人中有个储显,1513年举人,1517年进士。储泳的另一个后人叫储睿。字廷美,是储泳的四世孙,居于于是泾,庠生。县志记载,他设义塾于里中,请了一个死难者仕((退休离职)潘良佐为老师,后人为了这件事而勒石记事。县志上还说储睿好善乐施,贫不能全会得给之,谁向他借了钱,又还不出,他就将借据烧掉,让对方放心。有时候遇到荒年,(岁凶,他就自己先损多少钱,然后再动员别的富人也禹点钱。从县志上看,他是一个乐善好施的人,继承了储泳的医风。

    直到今天,他的后人中仍然有从医的。

    历史几条巨流涌动着,它们的合流推动着历史的前进,也影响着历史的航向。北宋的中医药革新为中医药发展开辟了道路,对巫医的打击为浦东中医药的起源扫除了阻力,而士人的南迁为浦东送来了中医药的人才。浦东的土居居民积累的丰富的中医药为中医药的起源准备了丰富的乳汁。在诸多貌似偶然的因素的合流下,浦东中医药经过许多年的孕育,终于诞生了。奠定浦东中医药基础的是从北方南下的士人储泳。他在浦东行医,在浦东写诗交友,在园子里种植药草,他写出浦东有史以来的第一本中医药著作。他成了浦东历史上的第一个中医药家,他是浦东中医药的真正开创者。

    储泳是有史记载的浦东第一个医药家。他来自汴京。是金兵南下推动他离开故都南迁到上海浦东的。与他一起南迁的还有他的弟弟。他的家史如何,他们是怎样南迁的,我们想寻找一些有关的史料,但是,至今没有发现。也许,由于历史的沧桑巨变,有些史料永远地消失了。南汇县志上对他有记载。虽然很简略,但是,大体可以看到他一生写诗、一生行医、不断著述的人生线条。南汇县志上说他“善写诗,精于医”,随宋朝宗室南迁,隐居于周浦。称储泳崇尚道家学说,著作有〈易说〉,〈〈崔公入药镜说〉〉,说他对脉学有贡献,发明祛蚊术,用香末烧之使蚊远去。他善写诗,有储泳诗词全集存世。

 

上一篇: 临床纪实:两例颅内出血孩子的急救... 下一篇: 《急诊室故事》总导演:我是第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