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会员作品>>新作综览
“三高”与“四控”
[2020-04-16 13:56:10]

 

“三高”与“四控”

原创 杨秉辉    上海市科普作家协会

    “三高”一词如今名闻遐迩,特别是在老年人与关注健康的人士之中。“三高”者是指血压高、血脂高、血糖高是也。血压高者除一些特定的疾病如慢性肾炎、皮质醇增多症等引起者外,皆是高血压病所致。“血脂高”一词不甚准确,因所检查之血脂项目中尚包括“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一项,而此项俗称“好胆固醇”、到是高些好的,不过“三高”云耳,本是坊间谈论之俗称,而非标准学术名词,能可达意即可。高血糖状况如持续存在,即是糖尿病之表现。
    高血压、高血脂是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基础,而动脉粥样硬化则是心脑血管病之根源。糖尿病被称为“甜蜜的杀手”,糖是供应人体活动能量之物,本不可或缺,但糖尿病者血中过高之糖无法利用时,对全身各处的大小血管几呈“毒性物质”,血管深受其害,以致有专家称:糖尿病即血管病。糖尿病的并发症涉全身各处,心脑血管病是其中最主要的并发症。
    “三高”的危害並不止于心脑血管病:高血压失治日久会引起肾脏的损害,高血脂还与一些癌症如肠癌、胆囊癌、乳腺癌、前列腺癌、子宫内膜癌等相关。糖尿病除损害全身血管之外又损伤人体之免疫力,于是伤风、感冒、肺炎、结核,乃至癌症皆可因之增加。所以这“三高”确为如今国人健康之大敌。
    如今科技发达,高血压病、血脂异常、糖尿病皆可治疗,而且甚有疗效,“三高”皆可降低,并发症大幅度减少,病人亦可享其天年。不过,这些治疗花钱费事,而且皆需持续终身,当然,有时治疗效果还不如人意……
    人是智慧的生物,自然会发出质问:这“三高”从何而来?
    研究的结果表明“三高”与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相关:遗传因素决定了这人容易“三高”,遗传因素是爹妈给的,除了寄希望于科技发展到改造基因之外别无他法。环境因素当然包括、但不只于pm2.5之类的环境污染问题,凡社会条件、医疗科技、自然环境、生活方式等皆属于、相对于遗传因素的“环境因素”。世界卫生组织的文件还指出:在众多的因素之中生活方式是主要的决定因素。此说可信:我国如今成了糖尿病“大国”,大国者、言其多也。我中华民族5000年悠久历史,历朝历代其实並未真正解决芸芸众生吃饱饭的问题,谅有糖尿病的基因,也不会表达(显示其作用),只在如今饮食过量而又缺少运动,这糖尿病的发病率才“井喷”起来。
    人的生活方式涉及饮食、嗜好、活动及心理诸方面,故世界卫生组织有“合理饮食、戒烟限酒、适当运动、心理平衡”的提倡。试看这“三高”竟皆与饮食有关:高血脂、高血糖自与摄入过多脂肪饮食与醣类食品有关、而且与摄入食物的总量有关,因为醣、蛋白质、脂肪在人体内还能相互转化。高血压与饮食无关了吧,不,盐摄入过多是诱发高血压的重要因素。吸烟有百害而无一利,吸烟是众多癌症的发病因素,吸烟是慢性呼吸道疾病的病因,烟雾中的毒素损伤动脉血管内皮,为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启动和加重因素,故吸烟者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得早而且严重。缺少运动又不节制饮食者,摄入之能量大于消耗,必是转化为脂肪,体重超标乃至肥胖,胖些或也不能视为病态,但是过多的脂肪组织却会产生许多生物活性物质,比如“抵抗素”,这抵抗素抵抗了胰岛素,胰岛素量虽不少但功效下降,于是血糖升高,如今多见之2型糖尿病多因此而起,而糖尿病一旦发生,若无有效控制,心脑血管危矣。是故美国心脏协会提出的“心血管健康指标”在生活行为方面便包括控烟、饮食、体力活动及体重指数这4项。这4项可以说是健康生活行为中的重中之重,对促进健康、预防躯体疾病(未包括精神心理疾病)至为重要。
    仿坊间俗话“三高”的说法,似觉可以称之为“四控”,即:控烟、控脂、控坐、控体重。控烟最好理解为戒烟;控脂代表合理的饮食,当然还包括控盐、控摄入的总热量;控坐代表应有一定的体力(体育)活动,别老是坐着、躺着;控体重指将体重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並非不切实际地减肥。这“四控”与“三高”同,在字面上虽不完整,但内容却甚重要,“四控”缺一不可。
    糖尿病患者有很高的患心血管病风险。但最近我国学者研究指出:糖尿病患者若在血压、总胆固醇、空腹血糖、控烟、饮食、体力活动及体重指数等七项健康要素中,每做好一项,其心血管病风险便会降低15%。这在相对年轻(小于55岁)的患者中效果更为明显。
    这七项健康要素为2010年美国心脏协会提出的“心血管健康指标”,其实其作用並不限于有益于心血管病的防控,我国学者在糖尿病方面所取得的经验提示对这“三高”、“四控”的关注应有益于许多慢性病的防治,应有益于国民健康素质的提高。

    转载自 医学科普与文艺创作


 

    杨秉辉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曾任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院长。多年来从事肝癌的临床研究工作,不仅在学术造诣上颇多建树,而且热心医学科学普及与健康教育工作,发表各类科普文章近千篇,获上海科普教育创新奖科普杰出人物奖,现兼任上海科普教育发展基金会院士专家顾问委员会成员、《“60岁开始读”科普教育丛书》顾问、上海市科普作家协会终身名誉理事长。
  

上一篇: 【医学科普小说】周阿姨因何贫血 下一篇: 我国的癌症负担:老龄化社会与癌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