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会员作品>>新作综览
治疗便是预防,警惕“无疾之病”
[2022-03-07 10:45:28]

 

治疗便是预防,警惕“无疾之病”

原创 杨秉辉

  “疾病”是指各种致病因素作用于人体,使人感到身体或心理上的痛苦或不适的状况。中国的文字有讲究:“疾”是疾苦之意,指人们感到的肉体上或心理上的痛苦;而“病”是人体客观上存在的非正常状况。疾与病通常是形影相随的,但亦非尽然。有无病之疾,多见于心理障碍者,宜多予劝慰疏导;而“无疾之病”,则应充分引起注意。
  病人生病了有了症状,发热、头疼、腹痛、咳嗽、气喘、或吐泻等等,必定寻医问药以求解除。故《症状鉴别诊断学》、即依病人之症状初步判断其属于何病的学问,是医科学生必修之课。中医“辨症论治”,即辨别其症状之虚、实、寒、热而给予治疗之法。
  千百年来依症状论病之思维,深入医患双方。但随着科技进步,现代医学发现一些“无疾之病”,而此类疾病虽说“无疾”,其实对人的健康却孕育着极大的风险,因此必须给予充分的重视。此类无疾之病尤以高血压、糖尿病、脂代谢紊乱(高胆固醇血症)最为典型,当然,某些早期癌症亦在其列。
  高血压其实多无症状,至少不在血压猛增之时多无症状,只是因为有人偶因头昏、头痛而测量血压时被发现有高血压,以致误认为高血压者皆有头昏、头痛,其实其间並无因果关系。典型的1型糖尿病有多饮、多尿、多食而体重减少之“三多一少”的症状,但如今占绝大多数的2型糖尿病则基本上並无症状。而最典型的“无疾之病”是脂代谢的紊乱,无论胆固醇多高都是没有症状的,尽管有的医生以易于疲乏、虚肿等为其症状,其实多是肥胖的症候,并非脂代谢紊乱之本质。
  由于这些疾病没有症状,或者没有明显的症状,因此靠<<症状鉴别诊断学>>、靠虚实寒热的辨别,就难以诊断了。非但难以诊断,也难以治疗,因为治疗之后必须了解它好了多少,才能决定下一步的治疗方案。靠什么呢?只好靠量血压、验血糖、查血脂。血压、血糖、血脂的数值,原来都是生理学研究的内容,近一两百年来,经过大量的临床和病理学研究,在这些数值上画出了一个生理与病理的分界线,超过这个分界线的,便是病理状况,亦是疾病诊断的标准了。尽管此时此人仍然没有症状,或者没有明显的症状,但若听之任之,则结果便可能产生各种严重的并发症,甚至有危及生命的严重后果了。
  近三四十年来,国际医学界推行“循证医学”,即对于诊断的标准、治疗的措施皆需有充分的证据作为支持,因此对于诊断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症的标准,也常有些微调。这本是极其正常的一件事,不过却也有人发现:原来这些诊断的指标都是人为制定的,会不会受到某种利益的裹挟?虽说真理不怕质疑,但影响民众对医疗的信任、尤其对于这种本身并无症状的疾病的医疗,就不妥了。
  脑梗死、脑溢血、心肌梗死、癌症等等是如今严重威胁我国民众生命健康的疾病,这些疾病当然可以治疗,但尽人皆知,最好的办法是预防。预防之最上策为提倡健康的生活行为,如合理饮食、适当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等等。做到这些,可以总体上减少或推迟发生此类疾病的机会,但此类疾病常与年龄的增长相关,终非能绝对保证不会发生。所以还得从另一方面着手,即关注此类疾病的前奏,即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之类疾病,如果已经发生,需作认真治疗,並控制于正常范围,方可避免发生此类严重并发症。然而它们是些“无疾之病”,因为“无疾”,所以很容易让人忽视,听任发展的结果是“悔之晚矣”的局面。
  科技进步的时代,有了各种化验和检查的设备,人类对于疾病的认识更进了一步。不但使“有疾之病”能得到准确的诊断,还发现了许多“无疾之病”,没有痛苦但有病,而且孕育着严重的、威胁生命健康的病。疾病的诊断已经从症状诊断,发展为无症状阶段的诊断,当然是医学进步带给人们的福音。
  如今我国人口寿命不断的延长,当然与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分不开,但医疗卫生事业的贡献功不可没。人们常以身边被治愈的癌症病人、被救治成功的心脑血管病人与作了器官移植而获新生的病人作现代医药事业的贡献。不过我以为那些服着降压药而控制着高血压、用着降糖治疗而控制着糖尿病、吃着降脂药而控制了高血脂症的人,这样一个庞大的群体享受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幸福,才是现代医学对于我国民众健康更大的贡献。
 

 


   

    杨秉辉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曾任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院长。多年来从事肝癌的临床研究工作,不仅在学术造诣上颇多建树,而且热心医学科学普及与健康教育工作,发表各类科普文章近千篇,获上海科普教育创新奖科普杰出人物奖,现兼任上海科普教育发展基金会院士专家顾问委员会成员、《“60岁开始读”科普教育丛书》顾问、上海市科普作家协会终身名誉理事长。

 

上一篇: 不吸烟女士的肺癌 下一篇: 【医学科普小说】殷经理的困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