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既新博客链接:http://blog.sina.com.cn/nijixin
在最近一次科学沙龙上,听《文汇报》社的江世亮先生介绍他组织“创新的障碍究竟在哪里”这场专题讨论的来龙去脉与背景故事,在座者普遍产生共鸣和给予赞誉,认同这是一次非常有意义的讨论,是媒体舆论的一个突破和进步,一个对创新有真切促进作用的举措。
但也有人不以为然,认为这次讨论并没有把“障碍”问题讲全讲透,只是务虚而已,结果也是无解的,因此“意思不大”。
其实,从务虚到务实,有个缺少不了的转变过程,而讨论就是这个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开端。在世界科学发展的历史上有很多这样一步步前进的例子。
譬如人类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就始于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的“世界由什么组成?”的提问,由此引起广泛的对话与讨论,逐步摆脱了之前人们认识这类问题时寄意神灵的虚构故事,试将解释严格建立在客观观察及理性推理的基础上。其中当然派生出更多的问题,像“为什么有日夜四季的变化?”,“我们人从哪里来?”,“最早的生命从哪里来?”等等,起先都是些务虚的疑问,但正是由此出发,诞生了许多探索答案的如伽利略、牛顿和达尔文这样伟大的科学家,将真正“务实”的科学建立和发展了起来。为之,有些历史学家将引发这个转变过程的“泰勒斯之问”看作是科学诞生的起始标志。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问题已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而今,“创新的障碍究竟在哪里?”也被人名为“汪品先之问”了。这两个当代中国“之问”,都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与讨论,使一些“人人心中有,人人口中无”的意念,有形化、明朗化、深刻化了,变成为“人人眼中见,人人心里念”的共同话题来追索答案。显然,提出“之问”是一个了不起的贡献,而由此展开广泛深入讨论也就意义非凡。只因这些都是有深层根源的大问题,自然不可能一提出就迅速获得一步到位的解决。但它们既已被“摆上桌面”,提上“议事日程”,那么被无视和回避的可能性也就变小了,迈向最终解决目标的步伐也就加快了;至少,不利于这些问题解决的负面因素再不容易增加,反会被大家及时消解。而这,无疑是巨大的进步和成就。为之,有人预言,“过些年再回过头来看这场讨论,就会发现它的意义和价值了。”
“由务虚转到务实,我们必定会走到那一步的!”大家都这样相信:这个转变过程估计也不会无限漫长,因为讨论已经为转变开步作了热身深呼吸。
所以,真希望多些这样引发深刻思考的时代“之问”,为我们创建创新型国家的思想先行,多作些吐故纳新的“深呼吸”!
(本文刊载于2011-4-22《上海科技报》)
倪既新 博客文章
2011-0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