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怎样走上“科普”这条路的(季文惠)
[2011-05-04 17:13:52]

    季文惠博客链接:http://blog.sina.com.cn/2010jwh

    那是2007年春夏,正在华东师范大学念本科二年级的我偶然看到一条“首届上海市大学生科普创作培训班”招生的讯息。这是一门新开的选修课程,学期很短,没想到却照亮了我的前进之路。

    同样完成了这期培训班的同学还有57个,但像我一样从此改变了人生轨迹的恐怕没有几个。我想,这大概也是年轻的我也能够有资格受到本次征文邀请的原因,更是我欣然受邀,并迫不及待记录科协在我的生命中写下如此浓墨重彩这一笔的动力。

    受到母亲的影响,我养成了安静内向的性格,认真勤奋是我的学生手册上最常见的老师评语。小时候每天在学校和家之间两点一线地奔走,又没有兄弟姐妹,一套《小学生百科全书》和几本作文集成了我最忠实的朋友。爱上读书,也爱上了涂涂写写,一个人在家的漫长时光倒也自得其乐。这样的童年,使我在后来的岁月里对科学和文艺都保持着均衡的兴趣。

    四年前,面对向往已久的自由大学生活,大多数同学还没考虑过就业那档子事儿。我也是个普通的生物系二年级学生,但是命运眷顾我,让我赶上了这天时与地利——在上海市科协、上海市科技发展基金会的支持下,上海市科普作家协会与上海市科学传播学会联合当地14家媒体,在我的母校开办“第一届大学生科普创作培训班”。每当我坐在讲台下,近距离聆听科普名家叶永烈、卞毓麟、李乔、方鸿辉的讲授,以及媒体编辑、记者的手把手传授多年从事科普编创的经验和感悟,我越来越清晰地感觉到其中蕴含的机遇。打量着自身的优劣势——文理不偏科,我想,眼前的“科普”正是一条最适合当下的我去走的路。

    “对于游走在文理边缘的我来说,兴趣所在远非艰涩定理的演绎和高深技术的攻克,也不会是终日沉浸在文学的缥缈深渊里与思想意境缠绵。就是这样,我将屐痕印上了科普写作的门廊。”结业感言中我如是写道,并暗暗下了决心:选择“科普”这条被许多人视而不见的路作为今生的职业方向。

    每个人在择业的时候都难免要面对很多诱惑,这也不错那也很好,找准方向亦非一朝一夕的事。即使是在“科普”这片鲜少有人问津也充满机遇和挑战的土地上,我也曾经问过自己,怎样去做这份事业,有可能做好吗?对我来说,选择的时机成熟之前也要酝酿,要留心,因为这个选择可大可小,大方向握住了还要不断做细校微调。

    于是我利用寒暑假,通过协会老师们的引荐,有幸进到《文汇报》科技部和《自然与科技》杂志社观摩学习,不但实地体验了一线科普媒体的运作情况,更认识了好几位有意思的老前辈,在我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他们都是不可多得的良师益友。

    再看看周围的同级生们,最初的职业觉醒或早或晚,有时候山穷水尽柳暗花明,有时候又左右逢源摇摆不定,大家还没打定主意是读研还是工作之时,我已经加入了上海市科普作家协会成为第一批学生会员,并陆陆续续参与了各类学生刊物的采编工作,承蒙协会的各位前辈照顾与厚爱,还获得了一些不太起眼的科普写作奖项。在南昌路上古色古香的科学会堂,常常举办的各类科普活动,比如上海—北欧科学传播交流会的国际视野,比如2010中欧世博科技周“科学大师班”的前沿探索,再比如与科学松鼠会的精彩碰撞,都给我的“科普”记忆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四年后的今天,我已经成长为一名具有两年工作经验的科普杂志编辑,而“科普”职业背景和素养正是我最有价值的核心竞争力。

季文惠 博客文章
2011-04-27
 

上一篇: 我的科幻启蒙(叶永烈) 下一篇: 多些深刻的时代“之问”(倪既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