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两个问题(倪既新)
[2013-07-06 15:43:22]

    倪既新博客链接http://blog.sina.com.cn/nijixin

    回顾一看,今年上半年共参加了29次与科普相关的影视节目策划研讨、招投标评审、成品验收和奖项评选活动。其中当然不乏感触。于是突然想提两点来说说,且不知会不会有同仁呼应呢。
    第一,科普影视的选题困惑。这是个近年来一直萦绕心头的问题:如何叫“贴近生活”?非得“贴近生活”吗?曾多次参与全市科普出版物的年度评选,和专家们有过共同忧虑,就是面上的选题太偏向实用性了:报送评奖的书籍,有不小比例是保健养生类的读物,选题多年重复,内容相互雷同,有的甚至近乎只换个封面改个书名而已。这些读物,市场和读者固然有一定需求,但从科普题材的选择趋向和对受众的视野开拓来说,实在谈不上有收获意义,更没有创新价值。
    这种情况在科普影视中也明显存在。选题过于偏向日常生活的细微事项,譬如在屏幕上讨论“上海人应该喝什么水”,“怎样选择节能灯”等等,在某种程度上简直只是家庭主妇的购物指南。其实,观众期望的科普影视,有别于文字信息,主要是日常生活中看不到的图像景观,譬如大自然的奇异瑰丽,微观世界的神妙精巧,宇宙空间的无穷奥秘,科技创造的最新进展,未来世界的预想效果等等,以及透过这些画面所能感悟的科学知识、思想、精神与哲理,达到开拓视野、启迪智慧、愉悦性情的观看收益。因为根据收视分析,科普节目的观众群体,是和电视新闻重合的,用图形表示,就是一条随着文化程度的提高而上升的斜直线,充分显示了他们关心世界、渴求新知的特点。所以,科普影视的题材,理应适合这样的需求,更何况要引导青少年“瞭望星空”呢!
    超脱点想想,这或许正是国内科普影视所以“观众流失,日趋萎缩;传不出去,留不下来”的重要原因吧?
    第二,过分依靠技术手段的误区。实事求是说,当下科普影视的制作方式,基本是“怎么简单怎么做”,所以质量普遍不高。但与此相反的另一个极端倾向,则是过分强调技术装备,以为只要借助各种特技手段,花哨变换,就能抓住观众的眼球;相比之下,实质内容却被忽略而呈现空洞苍白。最典型的就是盲目的3D风。曾经看过几个国内原创科幻片的剧本和完成片,用的都是3D技术,但内容却连文学故事的基本合理性、逻辑性与审美感也没有,站得住的科学原理和准确的科学知识,就更缺乏了。毫不夸张,看了真令人悲哀。这就好比时髦衣裙里没有健康的躯体、高尚的灵魂,外表再华丽,效果也不会动人。而这种误区,却不同程度地存在于科普影视创作中。
    以上所说,难免片面肤浅,目的只是提供思考,引发探讨,所以欢迎指正。                                                    

    (本文刊载于2013-7-5《上海科技报》)

倪既新 博客文章
2013-07-05
 

上一篇: 仲夏瞻仰法布尔(倪既新) 下一篇: 在钱学森麾下拍摄《载人航天》(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