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之光(14-16)(组图)(臧志成)
[2013-12-22 14:54:35]

    臧志成博客链接http://blog.sina.com.cn/zzc303

科技之光(14)——中华神光

    2013年12月14日晚,举世瞩目的嫦娥三号探测器成功登月。嫦娥三号着陆器在着陆过程中,利用激光测距敏感器,实时获取着陆过程中,探测器与月面的精确距离,在100 m的悬停过程中,利用激光扫描成像敏感器,获取月面的高精度三维信息,为探测器提供安全的着陆点信息。为这两个激光敏感器提供了高可靠的、核心的、小型全固态激光器和光纤激光器的,是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光机所)。
    记得1980年上海科普创作(作家)协会,组织会员参观上海嘉定科技城,光机所还是个神秘的保密单位。我报道摄制科幻电影《珊瑚岛上的死光》,也跟随“科普作协”到光机所认识激光。
    科学家陈天虹由于发明“高效能原子电池”而卷入了某大国财团的世界经济争霸,他坚持发明要带回祖国,但他乘坐的飞机遭受“晴空闪电”在太平洋上空坠海。常年旅居大洋荒岛上的华裔科学家马太博士拯救了陈天虹的生命。激光武器本来是阿基米德的纯真幻想,为了防止它成为世界毁灭者,两位科学家决定联手反击国际商业霸权……这是我国第一部科幻电影故事片《珊瑚岛上的死光》剧情。它围绕具有科幻色彩的中心事件——保卫和掠夺“高效激光科技成果”而展开,塑造了赵谦和马太两位华裔科学家的形象,歌颂了他们热爱祖国、热爱科学事业的献身精神,用重彩浓笔描绘了科学领域内正义与邪恶的斗争。
    后来,我经常到光机所去采访、摄影,特别是上海光机所建成了国内仅有、国际上也为数不多的“神光”系列高功率大型激光装置。当年,因为自己不懂这个技术,又有时间保密的缘故,只知道“神光1号”激光核聚变装置,是探索重大基础前沿、大型激光工程高技术应用的,是于国计民生举足轻重的重大科研成果。就一门心思要拍出独家新闻的作品,在摄影语言上下功夫。我巧用光机所另一科技新产品──超广角附加镜拍摄,以充分地展现整个激光打靶一瞬间的全貌,给人以新奇、壮观的感受,使这幅“仪器加人”科技新闻照片有新的构图,增添了艺术魅力。
    现在,光机所是我国现代光学和激光与光电子领域取得研究成果最多的研究所,还为我国探月工程做出杰出贡献。而我仍然难忘采访《珊瑚岛上的死光》和《神光一号》的情景。


 

科技之光(15)——神光二号

     从神光一号到神光二号标志着我国在激光核聚变研究进入世界先进行列。
    1992年7月,时任美国总统克林顿宣布美国继续暂停核试验,同时责成能源部探索在不进行地下核试验的情况下确保美国核弹头先进、可靠和保密的其他途径。在此情况下,国家点火装置应运而生。该计划自1994年启动,于1997年正式开始工程建设,2009年竣工,并在2010年开始点火试验。整个用于容纳国家点火装置的建筑物长 215米,宽120米,相当于三个足球场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激光聚变机器。有估算称,国家点火装置总预算达到70亿美元。
    美国国家点火装置的设计初衷是用于测试核武器可靠性,是美国“无爆炸核试验”不可或缺的部分。国家点火装备还被用来保证美国的能源安全。科学家希望从2010年开始借助国家点火装置来制造类似太阳内部的可控氢核聚变反应,最终用来生产可持续的清洁能源,这与我国的“神光”计划较为类似。
    我国“神光二号”可用于核聚变试验的固体激光器,是国际上为数不多的高性能、高功率钕玻璃激光装置。神光二号激光装置进行了多项研究,在该领域处于世界前列。
    这是我拍摄的神光二号激光装置在工作照片。

 
 

科技之光(16)——测天巨眼

    佘山之巅,古木参天,修篁蔽日。山顶浓荫深处一幢穹庐形建筑,是中国最古老的天文观测台。这里有一架1900年从法国购置的40厘米双筒折射望远镜,当时是亚洲最大的天文望远镜,伴随中国和西方的几代天文学家度过无数不眠之夜,拍摄了大量珍贵的天体照片。
    1987年,我多次登上佘山之巅,在有百年历史的佘山天文台,陪伴科技人员的喜悦,看到了由我国自行设计、制造建成的第一架 1.56米大型光学天文望远镜。那架法国40厘米双筒折射“世纪望远镜”,终于可以退休当古董了。
    1.56米大型光学天文望远镜的主、副镜均采用微晶玻璃,它的主镜直径1.58米,通光口径1.56米,焦比1:10,实现了大口径的消球差、消彗差的RC光学系统,可以保证在30角分的大视场范围内得到好于1角秒的成像质量。自动调焦系统不受温度变化的影响。望远镜配备照相底片、CCD照相机、光电光度计和光谱仪等终端设备,开展多波段的成像与测光观测。可同时开展恒星和星系的测光与分光研究。在天体测量学科领域,是当时世界上口径最大的光学望远镜。1990年获中科院科技进步一等奖,1992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在观察彗木相撞罕见天象时,我就在这架望远镜边上,科学家告诉我,它为国内外许多天体测量和天体物理领域的天文学家提供了第一手的观测资料,在国际联测中表现非常出色。
    我这幅摄影作品取名《测天巨眼》,也沾光:参加了1989《上海四十年摄影展》;1991《首届华东优秀摄影作品邀请赛》;1992美国、1994加拿大的《中国成就图片展》;1993德国、1995南非的《中国经济建设成就图片展》;1995香港《臧志成摄影作品选集》;1999年《世界摄影家看上海》摄影展等。还获得了奖。


 

臧志成 博客文章
2013-12-20~12-22
 

上一篇: 忆及当年采访苏寿南(许兴汉) 下一篇: 话说玉兔号月球车(李必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