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新瓶装旧酒”(李正兴)
[2014-04-16 13:14:48]


不是“新瓶装旧酒”
——喜读雷宗友《海洋人文科普丛书》

李正兴

《海洋人文科普丛书》,雷宗友 著述

     2012年11月的一天下午,我在家接待了来访的好友、著名的海洋专家、科普作家雷宗友先生。使我惊喜的是他馈赠的一套刚由上海科技文献出版社出版的《海洋人文科普丛书》。这套丛书共分《富饶的海洋资源》《美丽的蓝色水球》《奇妙的海洋生物》《大海的旖旎风情》《海洋千古疑谜》《珍爱海洋国土》《海底寻幽探秘》等7个分册。我也很幸运是这套丛书的第一读者。这是他继《海空传奇丛书》(4个分册)的又一部大型的科学与人文相融的佳作。可谓是一双科普创作的“龙凤胎”。
    由于一些业务缠身,相隔一个多月才静下心来,慢慢品味这科普佳肴。读着读着,我被书中一个又一个的感人事件和趣味的情节吸引住了,仿佛身临其境不能自拔。我赞赏作者的编撰手法和优美流畅的文笔,更赞赏作者的收集资料的能力和综合利用资料的技巧。就像原上海科普作家协会副理事长、健康教育专家胡锦华对科普创作的论述:“科普创作的一个很大特色就是综合。它不是科学文章简单的复述,而是科学内容和文学手法有机的结合。它不是‘新瓶装旧酒’。” “这仿佛从矿脉中开采矿石,然后筛选、冶炼、加工,成为金灿灿的艺术品。”
    下面是笔者对丛书中《珍爱海洋国土》和《海洋千古疑谜》分册的粗浅评析,可算是对这套丛书的导读吧!

    我国海洋国土知多少

    海洋国土需珍爱,钓鱼黄岩是国财。
    捍卫海疆诸领域,维护海权严正待。

    近来关于钓鱼岛、黄岩岛以及南海、东海许多岛屿上的事,都是发生在我国海洋国土上的。《珍爱海洋国土》分册,它让你了解关于我国海洋国土的方方面面。书中还向你讲述了谁控制了海洋谁就能控制世界的海权争霸历史;讲述了我国历史上拥抱大海带来的兴旺,离弃大海怀有的悲伤;讲述了许多著名海战的故事。
    从书中得知我国海岸线总长度为33 057千米,其中海岛(我国大大小小的岛屿共有10 321个)的岸线长度为14 000千米,仅次于印度尼西亚和俄罗斯,名列世界第三位。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复杂因素,在我国可以管辖的300万平方千米的海洋国土中,52%与邻国存在争议,海域被分割、岛礁被占领、资源被掠夺的情况比较严重。我国的8个海洋邻国对我国的海洋国土和海洋权益均提出不同程度的无理要求,总面积达150平方千米。在我国南海诸岛的南沙群岛诸岛礁中,越南占了29个,菲律宾占8个。而我国实际控制的仅9个,其中包括台湾地区控制的最大的太平岛。
    在《钓鱼岛局势再起波澜》一节中,以大量文献证实,位于中国台湾岛的东北部钓鱼列岛(由钓鱼岛、黄尾屿、赫尾屿、南小岛、北小岛、南屿、北屿、飞屿等岛礁组成)从古到今,一直是中国不可分割的固有领土。1403年(明永乐元年)的《顺风相送》一书中表明,早在14~15世纪中国就已经发现并命名了钓鱼岛。
    钓鱼岛海域是中国的传统渔场,中国渔民世世代代在该海域从事渔业生产活动。钓鱼岛作为航海标志,在历史上被中国东南沿海民众广泛利用。钓鱼岛是中国固有的领土,后来被日本窃取。为什么这些小小的岛屿会引起日本政府的垂涎,使得相对平静的局势再起波澜?这不能不说与钓鱼岛的海域的丰富资源及重要的战略地位有关。钓鱼岛周围海域海底石油很丰富,乐观地估计在100亿吨上下,有人说钓鱼岛海域的石油可与中东媲美。钓鱼岛周围海域的渔业资源十分丰富,长期以来,中国大陆和台湾等地渔民经常到这里从业。 
    钓鱼岛海域丰富的资源,令日本政府馋涎欲滴,起了霸占之心。从战略地位上讲,日本是一个地形狭窄的岛国,防御纵深十分短浅,其内陆任何地方距海岸都不超过120千米,因此,日本极力想扩大其军事防御的范围。日本占领和控制钓鱼岛,可以将所谓的防御范围从冲绳向西推远300千米。这正好符合一些日本人企图推行海上扩张政策意图。日本占领了钓鱼岛就可以建立一个本土以外的军事基地,以对中国构成重大威胁。
    日本的这一举动,就是要利用钓鱼岛的战略地位,以此来达到遏制中国的目的。因此,无论从经济发展的角度还是从国防安全的角度,我们都必须捍卫钓鱼岛的主权,绝不能容许日本的染指和霸占合法化,中国人民保卫领土主权的决心毫不动摇。
    在《南海黄岩岛的紧张对峙》一节中,让读者了解了黄岩岛事件的来龙去脉。2012年4月11日,菲律宾军舰在中国的黄岩岛海域试图逮捕在正常捕鱼的2名中国渔民,于是,与两艘正在巡逻的中国巡逻船发生对峙。黄岩岛是中国的岛屿,中国的海监巡逻船在黄岩岛海域巡逻,阻止逮捕正常从业的中国渔民,完全是合理合法的事,并对于菲律宾宣称对黄岩岛拥有主权予以明确驳斥。黄岩岛位于南海中沙群岛中唯一露出水面的岛礁,它们的颜色多为土黄,所以称“黄岩岛”。中国最早发现黄岩岛,从宋代开始至明淸时期,把南海诸岛命名为“石塘”、“长沙”,其中包括黄岩岛在内的中沙群岛就在这个范围之内。而这一事实,在中国历史文献中有着清晰地记载。
    书中提到珍爱海洋国土,首先要唤醒民族的海洋意识。我们已经看到了近代大国的崛起无不依托海洋。现在中国的和平发展同样离不开海洋。海洋对国家强盛和民族兴衰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唤醒中华民族的海洋意识,不仅仅要认识到海洋里有丰富的资源和能源,更要认识到海洋在建设海洋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推进全人类海洋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书中从历史事件中论述了“海洋是桥梁也是战场”,“控制海洋就能控制世界”。读者也从中认识到,保卫海洋国土必须拥有坚船利炮。书中还介绍了“航空母舰——移动的国土”的知识,让人们了解了“中国的第一艘航母——‘辽宁舰’”的前前后后。

    中国人首登美洲大陆

    发现美洲哥伦布,其实郑和先登步。
    中国古人登美洲,千年殷人已东渡。
    在《海洋千古疑谜》分册中,作者为人们讲述了大西洋里的离奇沉岛、魔鬼三角旷世奇冤以及太平洋里的太平洲等未解之谜的引人入胜、扑朔迷离的动人故事。此外,作者还为你讲述了郑和在哥伦布发现新大陆、麦哲伦环球航行之前,早已作过环球航行,早已发现了美洲大陆。书中更论证了在更早的年间,中国人曾横渡太平洋,登上了美洲大陆。这些历史事件是国内外史学家们一直在讨论的问题,在没有得出结论之前,它只能说是一个未解之谜。郑和等中国人最早的环球航行、登上美洲大陆,是事实还是疑谜?你有兴趣参加讨论和研究吗?反正笔者有兴趣,而且也对此是肯定的回答,没有什么疑谜。
    先来请你阅读一下已浓缩的《郑和发现美洲与环球航行》这一章。1942年9月6日,哥伦布得到了西班牙国王给他的3艘旧军舰,率领188人的队伍从巴罗士港张帆西进。经过长时间的艰苦航行,最终到达了美洲大陆。后来他在遗嘱中写道:“我在1492年发现印度大陆以及大批岛屿,包括被印第安人称为海地,而被我们称为小西班牙的岛屿在内……我所发现的大批岛屿,可以从我的书信、笔记及地图上更清楚地看得出来。”后来,意大利冒险家曾为哥伦布船队服务过的叫亚美利哥•维斯普奇的人,想单独去获得巨大的财富,便邀了几个同伙,循着哥伦布的航线去寻找新的土地和黄金。他几次航行到了大西洋对岸的大陆。1503年,他写了一本游记,说是大西洋对岸的这块大陆根本不是什么亚洲,印度也根本不在这块大陆上。后来,一个德国地理学家根据这本游记,把这块新大陆画在地图上,并用亚美利哥的名字命名,叫做“亚美利加”(按习惯,在地理大发现时代谁第一个到达一个还不为当时欧洲人知晓的地方,就把这个地方以他的名字命名)。西班牙人经过认真查对,发现这块“亚美利加”大陆并不是什么新的发现,正是哥伦布早就登上过并给它作过长距离考察的地方。倘若西班牙人能够及时研究哥伦布的发现,或许“亚美利加”早就为“哥伦比亚”替代了。且不管这块新大陆叫什么名字,人们并没有忘记哥伦布的功劳,各种媒体无一不把“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看做是毫无悬念的历史事实。可是,就有一位1937年在中国出生的英国皇家海军潜艇指挥官名叫加文•孟西斯,悍然提出新大陆不是哥伦布发现的。他写了一本叫《1421年中国发现世界》的书,并在2002年3月的一次学术会议上公布了他的观点,说最早绘出世界海图的是中国人,郑和率领船队先于哥伦布到达美洲,并且这支船队是世界上第一支完成环球航行的船队。他的观点立即引发了史学界的一次地震。专家学者们赞同者有之,反对者也有之。
    在支持的人中,就有一位美籍华人、太空工程师钱肇昌,决心拔刀相助。2005年圣诞之夜,他和家人在看电视,屏幕上映出的是孟西斯的论点公布后遭人围攻的情景,决定要找出历史事实,为孟西斯讨个公道,为郑和讨个公道。他搜集了大量有关文献和海图,还向多名专家学者请教,终于写出了一本叫《奇案1421》的书,用大量的事实支持了孟西斯的观点。
    还有另一位业余研究者,对孟西斯的观点也极力赞扬,并给予有力的支持,他就是北京的律师刘钢。刘钢业余喜爱收藏古地图进行研究。2001年春季,他因公到上海出差,空隙间在东台路古玩市场觅得一幅破旧的世界地图,经过一系列的查证、研究,这幅地图就是郑和1418年绘画的仿绘品。地图所描绘的就是郑和下西洋时的地理实况,郑和不仅在哥伦布之前发现了美洲,而且还在麦哲伦之前就作了环球航行。
郑和于哥伦布之前的八九十年发现美洲之疑谜刚解开,另一种更加令人不可思议的论战也没有停息,这就是关于中国人在1 000年前就到达了美洲的疑谜。
    1761年,法国汉学家金勒发表了一篇文章,也对哥伦布发现美洲一说提出了挑战。他的文章叫做《中国人之美洲海岸航行及关于居住亚洲远东之几个民族的研究》。他在文章说,中国有一部古书,名叫《梁书•诸夷传》,是唐代姚思廉所编。书中有这样的记载:“扶桑国者,齐永元元年,其国有沙门慧深,来至荆州,说云:扶桑在大汉国东二万余里,地在中国之东。”这些记载说明中国人比哥伦布早1 000年发现了美洲。金勒认为,《梁书》中所说的“扶桑”,就是现在的墨西哥。这就十分清楚地说,在公元499年(齐永元元年)的时候,中国和尚慧深就到达过在中国东方二万多里的墨西哥了。金勒的论文一发表,立即引起各国汉学家的广泛兴趣和热烈讨论。在1761~1921年的160年间,探讨这一问题的专著、论文不下80多种。参加讨论的有法、德、俄、英、意、荷、美、日、印度等十几个国家的学者,其中有赞成的,也有反对的,争论十分热烈。
    至此,已经有不少材料,证明中国人确有可能在哥伦布之前1 000年发现了美洲。然而,一些外国学者并不满足于这一结论,他们把中国人到达美洲的时间比这更加向前推进了1 500年,上溯到公元前11世纪,因而又出现了一个“殷人东渡”的难解之谜。
    公元前11世纪时,正是以奴隶制为基础的商朝(也叫殷商或殷)末年。周武王灭商后,采用分化怀柔政策,封纣王的儿子武庚督管“殷顽民”。武王死后,武庚利用周王族内的矛盾,串通东夷方国部落,发动复国战争。激战3年,武庚被杀,复国成为泡影。追随武庚的殷人,为了寻找栖身之地,纷纷夺海而逃,因而演了一幕“殷人东渡”,远涉重洋,来到太平洋彼岸的历史剧,成为中国人登上美洲的先声。这种见解一经发表,比慧深和尚到达美洲一说引来更大的争论,同样,赞成者有之,反对者也有之。从赞成者的论述不难看出,慧深发现美洲也好,殷人东渡也罢,虽然有了不少的考证,但还远没有结论,还有很多谜要解开。当前,它是中美文化关系研究的一个热门课题。相信在国内外许多热心这方面的学者的共同努力下,这个谜将会大白于天下。

    (作者系中国科普作家协会荣誉理事、上海市科普作家协会荣誉理事、顾问)

写于2013年3月
 

上一篇: 我的信去哪儿了(许兴汉) 下一篇: 《地狱》:人口困境的非法解(江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