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科幻世界》主编姚海军(李重民 转载)
[2014-06-08 21:14:18]

    李重民博客链接http://blog.sina.com.cn/lcm

专访《科幻世界》主编姚海军
“热”度之下潜藏问题

深圳商报记者 谢晨星

   《科幻世界》是全世界发行量最大的科幻杂志。发行三十多年来,不仅成为中国科幻期刊中一面历久弥新的金牌,更是培养科幻文学力量的重要基地。从这里,先后走出了王晋康、刘慈欣、何夕、钱莉芳、飞氘、陈楸帆、夏笳、长铗、江波、罗隆翔等一大批优秀的科幻作家。此外,《科幻世界》先后三次举办国际性科幻会议,为提升青少年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推动中国科幻产业化,填补国内科幻出版空白做出了努力。日前,深圳商报记者采访了《科幻世界》杂志社副总编、《科幻世界》主编姚海军。作为科幻读物的资深出版人,姚海军表示,应借助近年的科幻出版热,加大对原创力量的培养、行业的建设和产业链各节点的贯通。

  中国科幻羽翼未丰

   《文化广场》这两年很多出版社都在出版科幻图书,这一阵出版热究竟是因何而起?有着怎样的特征?

  姚海军:《科幻世界》默默耕耘了三十四年,近年又推出了《三体》等一系列畅销科幻。当然还有其他一些出版社,比如上海科技教育等也是多年坚持科幻出版,出版了韩松的《红色海洋》、《轨道》等一系列科幻佳作,加之好莱坞科幻大片的影响,科幻出版最近的确有一点小热。其实去年热感似乎更强一些,有多家出版机构公布了自己的科幻出版计划;而当这些计划在今年付诸实施时,我倒觉得热感不那么强了。

   《文化广场》科幻文学出版热的表面之下究竟是怎样的?出版热了,是否意味着读者也对科幻小说开始更有兴趣了?市场是否也跟着热起来了?

  姚海军:科幻出版热一点儿肯定比不热好,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这种热火表面之下存在的问题,并利用这样的好时机加以解决。比如年轻作者的培养(他们是未来的希望)、像世界华人科幻协会这样的行业组织的扶持与建设、科幻类奖项的运作,科幻产业链各节点(出版、游戏、动漫、影视)的贯通等等。
  的确有越来越多的人对科幻产生的兴趣,但市场能不能持续地热起来,关键还要看是不是有好的作品。我认为中国科幻的当务之急仍然是打基础,它的羽翼还不具备高飞的力量,因此,无论是作家还是出版人都应该警惕浮躁的情绪。

  个体优秀整体不足

   文化广场》国内科幻文学的原创情况如何?与欧美的创作水平和创作氛围相比有什么差距?

  姚海军:近年的原创科幻出现了一些具备经典特质的作品,短篇方面如何夕的《六道众生》、刘慈欣的《中国太阳》、马伯庸的《寂静之城》、陈楸帆的《鼠年》等;长篇方面如刘慈欣的《三体》三部曲、王晋康的《与吾同在》、韩松的《轨道》等。这些作品不仅展现出令人击节赞叹的想象力,还成功地在幻想世界与现实世界之间建立起耐人回味的关联,流露出科幻作家们对中国现实与未来的独特关切。它们与欧美一流的科幻作品并没有水平上的差异。最近陈楸帆的《鼠年》就登上了美国三大幻想杂志之一《幻想与科幻杂志》,而刘慈欣《三体》英文版和韩文版也已列入出版日程。
  如果非要讲中国科幻与美国科幻的差距,我还是那句话:在整体上(包括作家队伍规模、市场化或产业化程度等)差距不小;在个体上(比如像刘慈欣、王晋康、韩松这样的作家),我们有理由自豪。

   《文化广场》目前我国的科幻作者构成是怎样的?是专职的还是业余的?主要从事什么职业?他们的生存状况如何?

  姚海军:我国的科幻作者整体上比较年轻,基本上都是业余创作,职业亦可谓多种多样,有工程师(王晋康、刘慈欣)、记者(韩松)、留学国外的博士(宝树、黄序),甚至有女排前国家队的成员(赵蕊蕊)。这种职业的多样性或许有利于我国的科幻文学的丰富性。

  让科幻产业链自然生长

   《文化广场》目前我国科幻文学创作和出版领域遇到的问题有哪些?发展前景如何?

  姚海军:其中最为紧要的,就是原创作者资源的不足。鲜有人愿意去培养新作者,因此当众多出版社和民营公司瞄准科幻时,却发现作者数来数去就那么几个人。尽管近年涌现出了陈楸帆、江波、夏笳、宝树、陈婧波、郝景芳等希望之星,但新星毕竟还是太少了。

   《文化广场》:《科幻世界》在科幻出版上的情况如何?去年成立的科幻图书事业部,以及筹划的中国科幻产业园,这个项目现在进展如何?

  姚海军:《科幻世界》正式启动科幻图书出版项目已有十一年,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了多个书系,但“世界科幻大师丛书”和“中国科幻基石丛书”始终是核心。前者不仅打开了国内作家读者的视野,更有效推动了中国科幻与世界科幻的交流;而后者则在培育原创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刘慈欣引发新一轮科幻出版热潮的《三体》三部曲、王晋康获中国科幻银河奖、全球华语科幻星云奖的《与吾同在》,以及钱莉芳、拉拉、迟卉等更为年轻一代科幻作家的代表作都出自这一书系。
   《科幻世界》在2012年底成立了科幻图书事业部,但坦率讲运行并不理想,人才流失让人心痛,或许会成为我职业生涯的最大遗憾。此前在一次科幻笔会上我讲过一个目标:终止原创科幻长篇销量难以突破一万册的现状,实现优秀作品销量过三万册的突破。这一目标早已实现;而打造一个专业科幻出版机构,踏踏实实培育原创力量,让科幻产业链自然生长的第二目标却似乎还很遥远。我曾多次心情复杂地讲过,《科幻世界》开创了一个时代,但在这个新时代中的自身定位却悬而未决。这是今天《科幻世界》所面临的巨大压力和挑战。
   
    姚海军,《科幻世界》主编。

   (转自深圳商报。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李重民 博客转载
2014-05-22
 

上一篇: 假如回到童年(钱平雷) 下一篇: 专访科幻文学研究者吴岩(李重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