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平雷微博链接:http://weibo.com/u/1043369051
今天早晨6:45左右,我还在床上看CCTV-4的《远方的家——江河万里行》,这是我每天必看的一档专题系列节目。比我早起弄早饭的妻子突然推门进卧室,她拉开窗帘,让我透过落地窗看看前方从东到南方向的一片云海。因为昨日刚刚过了冬至,正是北半球白天最短的日子,所以此时正是旭日将要东升的时分。妻子为什么会让我看日出?在我家,住在高层建筑里,前面没有什么阻挡,只要天气晴朗,早点起身,每天都可以观赏日出。妻子为什么今天专门会让我看日出?她说与平日不同,前方呈现一堵长城城墙状的云海,墙体的顶端十分平整,它的上方是万里晴空,上下两边的反差十分明显,而它们的分界线就是初升太阳被 “云墙”遮住,从墙体下方放射出来的阳光,散射到云墙顶端所“镶”成的一条金边。而且不像平时的日出,太阳冉冉升起的过程就是在较短的时间内,从刚刚露顶的一个红点渐渐地变成一个红色的球体,瞬间演变成耀眼的光芒。今天的太阳迟迟没有升到“墙顶”,只是那道金边越来越寛。我赶紧用手机拍下这从未见过的奇观,并用微信的方式传给远在异国的女儿,让她及时共享来自家乡的自然美景。更令人奇怪的是当后来太阳完全升起,放射出耀眼的光芒时,那堵云墙变得无影无踪。
说实话,住在城市里,高楼林立,刨去天气原因,能够天天观日出却不是人人可以享受的好事。我曾生活在上海、哈尔滨、杭州等大城市,与大多数居民一样,住在3-4层的楼房里,视野被其他建筑所阻挡,是看不见太阳初升的景象的。在城市里观日出还是近十几年搬到浦东住进位于14楼的高层建筑公寓里才开始的。我们那幢楼据说风水不错,家里可以直接望见黄浦江和川杨河,当太阳光从东方出现,就可以观日出了,不过毕竟处于城市的中间,虽然四周近处尤其是东面没有太高的建筑,但远方还是有高低不同的楼房围绕,因此不可能看到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小时候上美术课,老师如果让大家画太阳升起的图画,老师教孩子画的不是一根表示地平线的横线上方有半个圆,就是两座耸起的山峰中间的山谷上有个圆弧,再画几根长短不一呈放射型的直线代表光线,就表示太阳上山了。稍复杂一点,就是一座房子背后有半个圆弧加放射光线表示太阳从屋后升起。所以我们认识的日出大概就是从这里开始的。我也是这类孩子中间的一个。小学五年级的语文课有一篇巴金写的《海上日出》的文章,由于人小阅历浅,最后留下的印象如同巴金在该文中最后一句话一样:“这不是很伟大的奇观么?”这就是因为我们生活在城市里,几乎没有机会有日出的直观机会的原因所在。
到了高二,有一次听教我们的语文的蔡茝章老师谈她乘船在海上观日出的经历,给我的印象深刻,其中她说那天晴空万里,海面四周没有一丝云彩,地平线与海平面重叠处于相同的一条线,那呈现彤红的太阳从海面慢慢升起,那火球到离开海平面的一瞬间,几乎像是从海面上跳起来似的,极为壮观。我在听她娓娓道来的时候,脑子里也随之充满想象,心中憧憬着有朝一日也一定要观赏一次这样的日出。
以后当我参加工作后,有机会外出出差或者旅游,我一直等待着观看日出的机会,如果没有看日出的机会,也要看看日落,尤其是太阳是否是从地平线上消失的景象,是我最最期待的。令人沮丧的我以后无论从山上还是水边观看的日出、日落,地平线上方总是堆积着一些云彩,太阳似乎很难是贴着地平线升起降下的。一次在庐山上开会,傍晚与一些同事到山上一个叫花径的景点的一个亭子上闲聊,等待观看日落,当时头顶上的天空几乎没有任何云彩,山下地面的房屋也清楚可见,我满以为今天可以看到太阳会从地平线上消失,可是当太阳由耀眼的球体渐渐变成一个火球,又慢慢地呈现成暗红色的球体,曾几何时,前面地平线的上方出现一片云彩,太阳最后是在这片云彩中下了山消失了,此时周边一片漆黑。还有一次与哥哥、姐姐和妻子在太湖边看日落,也是晴朗的天空,但当太阳西斜落到水面的上方,那片云彩又莫名其妙地出现了,太阳还是没有“掉”进水面而消失在云彩中。我至今也没有搞清为什么晴空万里的天空中,每当太阳升起或降落时,总会有一片云彩出现,然后,让太阳总是从云彩中升起和降下的?最最令人遗憾的是,有一次,在上海奉贤海边参加高级职称评审的会议,我与另一位大学同学徐仁心都作为评委住在海岸边临海的宾馆的一间可以远眺海平面的房间里。清晨为了不影响徐的休息,我尽管醒得很早,也没有拉开窗帘看日出。当听到他醒来的声音,我迫不及待地来开窗帘一条缝向外观看,那天倒没有发现海平面上方有一片云彩,但太阳已经在海平面上方了。观看蔡茝章老师描述的“那火球到离开海平面的一瞬间,几乎像是从海面上跳起来似的,极为壮观”的机会就这么错失了。毕竟我们在水边过夜的机会是可遇不可求的。
我们以前经常看到人们在某座名山观日出的报道,为了看日出,旅游者要半夜起身,为了御寒,往往还要裹着棉衣、毛毯。山上观日出的经历我也领教了一次。2001年7月到达台湾阿里山,据说观看阿里山日出是一档很有名的旅游节目。凌晨我们克服头一天晚上曾被地震惊醒的倦意,穿着借来宾馆御寒的棉大衣,乘着森林小火车到达观看日出的地方,太阳出来以前,当地导游一边介绍与日出有关的人文、科技知识,一边做着土特产的广告,中间插入幽默和笑料,确实很是吸引人。但当太阳渐渐露出前方的山头时,我发现这景象与我每天在家中看到太阳从前方楼宇的背面冉冉升起没有什么两样。感到人们花了如此辛苦的代价观看到的太阳似乎有点不太值得。我忽然觉得这是“文化”在起作用。其实日出和日落是每个生活在地球上的人每天都要经历的事情,如果你一直生活在某个环境中,无论是山上还是水边,观看当地的日出日落的景象对你来说是习以为常的事情,不会产生惊异和感叹。只有当你生活环境发生变化,来到一个陌生的地方时,才会对此地的日出日落景象感到兴趣,因为太阳的升降与当地的地理地貌相交,共同产生了你平时看不见的情景,使你的感官受到了冲击而拥有某种讲不清楚的美感。当作家、诗人、画家以及摄影家等艺术家用他们比常人具备更强的捕捉事物特点的灵感和表达能力,有选择地把此时此景加以描绘和创作,成为艺术作品呈现在人们的面前,引起了广大读者心灵的共鸣,同时激发了他们也想到该地观赏日出日落的愿望。于是到了一个新的地方,尤其是拥有高山大海的地貌,往往成为人们观看日出日落的胜地。
钱平雷 博客文章
2014-1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