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诗忠科普博客选辑
[2011-04-18 21:14:48]

    张诗忠博客链接http://blog.sciencenet.cn/?1073

序 号 作    品    题    目 作 品 时 间
1 为什么说真就是美、美就是真? 2011-03-21
2 科学是功利的 2011-03-24
3 从兴趣的发展看创新 2011-03-31


我们的一些科普书缺少点什么?
——关于大陆科普书的思考

    大约一年前,就获悉北京将要召开两岸四地科普论坛会,因为有缘于科普事业,笔者觉得有责任结合自己多年来的体会,关注和探讨大陆科普书为何不太景气这样一个话题。科普书,顾名思义,是向社会大众普及科学。按理说,随着科研成果不断转化为有形的生产力,新知识、新技术、新理念层出不穷,男女老少每一个人,都会自觉利用各种机会、各种渠道接受它们——其中当然也包括通过购阅相关的科普书学习必要的科学知识,否则将被现代社会所淘汰。然而,严峻的现实却让科普书编撰者们感到难堪:科普书架处各式各样的科普书门类齐全、琳琅满目,可前来购阅的读者却十分稀少,冷冷清清的景象正好与娱乐、教辅、传记类书籍的热销场面形成鲜明的对照。这是什么原因?
    平心而论,科普类书籍的打造所花费的功夫绝不比其他类书籍少,因为科普书是以普及科学文化为己任,将复杂、难懂和先进的科学内容正确无误地呈现给读者,并不是轻而易举就可办到的。经过长期的努力,科普同仁们先后推出和引进大量适销对路的科普读物,其中不乏深受读者欢迎的图书;同时也积累了一些值得总结推广的经验,比如“好看”、“好懂”和“有用”。所谓“好看”,即文字易读,内容浅显,图文对照;所谓“好懂”,就是从感性到理性,循序渐进,符合读者的认知规律;所谓“有用”,即联系生活实际和生产实际,针对性强,参考解惑、学以致用。编撰者和出版发行者们的良苦用心可圈可点,如今却不同程度地受到读者的冷遇,科普书的印数越来越少。我们的一些同行感到不好理解,原来自以为颇具特色、亮点昭然若揭的“科普精品”,在市场上竟然无声无息、没有反响!
    科普书的出版已经趋于饱和?好像不至于那样,科学的发展日新月异,社会的进步哪一样须臾离得开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的推动?有人或许可以归咎于外部环境今非昔比,比如市场经济背景下人们的生活节奏快,功利性较强,青少年学习负担重,尤其是现代化传媒手段的强烈冲击,等等。不过,就笔者看来,大陆科普书处于这种境地恐怕主要还是跟科普书自身存在不足有极大的关系。要知道,大陆读者并非天生与科学持对立态度,更不会因其他方面的影响对传统的纸质科普书不屑一顾——西方有很多科普书畅销就是明证。我们似乎应该静下心来,学习、切磋、总结、提高。比如,调查比较大陆科普书与海外科普书的差别时,有一点异常明显,那就是读者们普遍认为大陆的科普书较枯燥、乏味、过于理性,好像缺少点什么,没有台湾和西方的科普书那么吸引人,这就很值得同行们反思。
    大陆科普书到底缺少点什么?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人类作为万物之灵,从呱呱落地开始,谁都具有知觉、思维和加工各种信息的非凡本领。由于刺激、信号、信息铺天盖地、汹涌般地袭来,每个人只有加以选择,不受干扰,为我所用,才能正常生活和有效的学习和工作。读者购阅科普书的道理实际上是一样的。近几年来科普书种类越来越多,读者学会用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相结合的方式浏览:大量的书随便翻翻,只有吸引眼球、打动心坎的书才会被购阅。出版界有一句著名行话:读者是图书出版的上帝。作者和编辑谁不想推出读者喜爱的科普书?可实际做的时候往往抛至脑后。多年来奉行的做法通常是,一头扎到“科普内容”的策划、编排迷宫中,从选题、知识深度难度、文字表达,一直到配制插图、封面装帧、广告语,考虑得都很周到。但是唯独没有换位思索,作为上帝的读者看了之后是什么感觉,会不会被书中的科学情境所打动,能不能激发起强烈的求知欲。说得直白一些,他们没有意识到,读者如果毫无悦读快感和内在冲动,再正确的科学知识、再伟大的科学思想都将可能化为泡影。
    从心理学的角度说,读书、学习是读者主动接受刺激信号,将科学信息密码内化为自身大脑图式符号的过程。这种内化过程能否成为现实,是否顺利、迅速和高效,首先取决于读者对科普方式的情感态度和心绪状况。情绪心理学的研究告诉我们,只有积极的情感等才会集中当事人的注意力,调动当事人感知、思维和加工信息的主观能动性。科普书是科普的一种传统纸质媒介,虽然它比不上现代电子声像动态化媒体能产生强烈的感官刺激,但不等于说在唤起读者积极情感方面一定处于劣势。科普书的编撰表面上负责科学内容的介绍,作者编辑只要精心考虑如何真实恰当地展现事物的运行规律就可以了,至于读者阅读时是什么样的心情很难顾及。其实不然,科普书既然是写给读者看的,理应包括呈现和传递两个环节。合理的呈现是科普书传授科学的基础和条件,激活读者兴趣的传递则是科普书发挥效应的要求和保证,二者相辅相成。正鉴于此,科普书在呈现科学知识时,自然应当交代科学方法、训练探究能力,渗透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同时也万万不能疏忽:必须不失时机地将如何唤起读者的积极情感如兴趣置于优先的地位,必须千方百计创设生动、有趣、悬念叠生等悦读因素,激发读者好奇、质疑、求知、愉悦等心理,以确保所呈现的科学内容得以顺利和有效的传递。只有这样认识问题和处理问题,科普书的打造才称得上完美。
    科普书的编撰应当兼顾科学内容的呈现和传递,二者不可偏废。因此,从这个角度出发,要让大陆科普书走入读者的心中,真正成为读者的良师益友,强调和落实科普内容的传递可能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如果用这个标准衡量,大陆科普书中确实有相当的比例显得较为逊色。有些书尽管将所要普及的科学内容编排得“无懈可击”,图文并茂,原色写真,以至大开本、系列化,乍看非常吸引读者的眼球,但是因为一厢情愿,缺乏必要的情感性和感染力,读者为之动心、爱不释手的不多;而且科学内容的入眼入脑因为受到阻碍,读者因此迷上书中情境及自然奥秘,产生求知的强烈欲望,并立志终生投身于科学事业的就更少。
    图书市场是无情的,也永远是正确的。笔者认为,科普书要走出困境,唯一的出路就是编撰时必须将吸引读者对科学的兴趣、爱好放在首位。大量的事实已经表明,一本成功的科普书之所以热销受到欢迎,首先不是由于图书的科学性多么正确、知识性多么丰富、思想性多么深刻——这些当然非常关键,可惜科普对象起初还没有这样的认识境界——而是因为读者受到感染,心灵上产生震憾,意欲获得求知的快乐和心理需要的满足。

张诗忠
2006年7月10日 

上一篇: 朱盛镭科普博客选辑 下一篇: 贺锡廉编著的科普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