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澳日记(三)(2015.3.30-4.10 悉尼)(钱平雷)
[2015-04-20 19:21:40]

    钱平雷微博链接http://weibo.com/u/1043369051

    链接: 访澳日记(一)(2015.3.8-3.20 悉尼)
            访澳日记(二)(2015.3.22-3.29 新西兰)

 访澳日记
(三)

( 2015.3.30-4.10 悉尼)
钱平雷

    3月30日  又恢复了平静的生活

    去新西兰南岛8天旅行结束了,每天像搬家的经历也告段落了。今天起,女儿、女婿又去干他们营生的事情了。我与妻子也继续在女儿家过上平静的生活。看我文章的读者们暂时也看不到旅游内容丰富的报道了。正如一位我女婿的忘年交老伯所写:“很可惜,天天第一时间欣赏的新西兰游记又划上了句号,以后只好看车士活(当地地名)日日游了!”不过我想,这段8天的经历将会给步入古稀的我和老伴叨咕到终。因为随着年龄的老去,我们的体力已经不允许我们会有更多如此的活动了,像这次登雪山观冰川,尽管对于一般人不算十分吃力,但对于我来说,却付出不小的代价。幸亏我所在单位发的登山手杖发挥了及时的作用,减轻了我不少膝盖的负担。但也让我给一位好朋友留下了开玩笑的话柄,说我像金庸武侠小说中丐帮头子洪七公的形象。我哥哥在对我的文章评议中写道:“……平雷正全家团聚在天涯美景中,所谓天伦之乐也莫过于此!珍惜这人生夕阳时刻的宝贵瞬间吧!”对我家来说,女儿长期在澳洲工作生活,每年回国只不过20来天,平时依靠电话互相通信,她也从来报喜不报忧,我们对她与女婿的实际情况并不很了解。前两年,我的老领导张龙夫妇来悉尼到过我女儿家后,知道他们生活水平虽然不低,但工作繁忙,对自己生活的照顾不足,让我这方面注意一些。我和妻子也对此也有点内疚和自责。这次旅游与女儿、女婿朝夕相处,对他们的情况有了更深的了解。据女婿告诉我们,女儿工作非常出色,而且与上下级同事相处也很和谐,亚洲人埋头苦干的特性在她身上表现得比较明显,尤其是在她的顶头上司去世后,她挑起了这家上市公司财务的全面性工作,经常加班到深夜,获得了各方面的一致好评。但这里的“玻璃天花板”也很明显,领导只用她的业务才能,但到晋升职务时,似乎就没有她的份。这次外出,我们发现,女儿很有组织才干和社交能力。她事先做了充分的“功课”,把一站一站的旅游内容和食宿条件都做成了策划计划书,使我们每到一处的行动,就像时钟一般,有条不紊。她与别人打交道也总是很有效果,一口流利的当地口音的英语,使对方马上判断她是居住在澳洲的人。想起当年,她在妻子的呵护下,被我的母亲说是孙辈孩子中最忠厚的“老实人”,如今在外闯荡,锻炼出来了,我和妻子为此感到莫大的宽慰。另外,我发现她还很有艺术细胞,她的摄影还真有点味道,为我文章配图的照片,获得了不少读者包括业余摄影家的赞赏,实际大部分出自她手。我甚至觉得,让她单纯搞财务有点可惜,她可以向复合型人才方向发展,这将是我在悉尼余下来的时间中,在享受天伦之乐的同时,要与他们认真讨论的事情。

    3月31日 重温世界级景点——米佛峡湾

    3月22日我们按计划去世界八大奇迹之称的米佛峡湾国家公园旅游,因为旅游大巴途中出了故障,所以等到回到旅馆再赶往皇后镇的宾馆,天色已晚,我已经没有时间撰写有关本次旅游最重要的景点的亲身感受了。如今回到悉尼,我觉得还是应该将此景描绘一番,与微友们共享。
    米佛峡湾,英文叫做Milford Sound, 米佛峡湾是旅游广告上称呼的译名。 “Sound”意思是很深的峡湾,据说米佛峡湾是新西兰14个峡湾中最美丽的,也是世界自然遗产项目之一。
    我们乘坐的是一艘的双体游轮,我们当时在岸上排队排在比较靠前,当时一上船,妻子、女儿她们先去下层舱排队领取免费的午餐,我就按照一般登船的惯例,先占领与驾驶舱同层有餐桌的位子,尤其是我看到该舱的左侧的餐桌上专门有韩英两种文字的标牌,为韩国的客人预留座位。说明该层应该是最高级的位置。但我发现大量旅客都争先恐后地往三层甲板上跑去,我也不在意,等到我吃完午饭后和女儿一起登上甲板,这才发现为什么人们都要抢着上甲板的原因了。我首先发现这里的风光与什么地方似曾相似,想起来了,长江三峡!我虽然没有去过三峡,但电影、电视上介绍三峡风光的片子不少,当船在河流中行驶过程中,由于航道是不断弯曲的,所以当船走过一段水路后,从船尾向后看去,河流似乎被后面两侧的大山截断了似的。眼前的景色就是如此,与三峡不同的是两侧的山体形态有点区别,米佛峡湾两岸的岩壁与三峡相比,更加陡峭,有些简直是呈90°的垂直悬崖。我突然想到,如果请中国的国画家来这里画山水画,用斧劈皴法是最合适的。斧劈皴法通常用于表示陡峭山崖的险峻。两侧不断有瀑布泻下,李白的诗句:“飞流直下三千尺”,本来是夸张的形容,但到了这里成了现实,因为有数座山峰高达千米以上,千米不就是三千尺吗?因为两侧的景色不断变幻,所以甲板上的游客,忽左忽右向两侧的栏杆涌去。这时我才理解为什么人们赶忙抢占甲板上的位子的原因了,因为在这里才能比较完整地观赏到米佛峡湾的意境。一个小时左右,当我发现船的前方有点像黄浦江游轮到吴淞口的样子,我就回到二层舱进入开放式的驾驶舱,问驾驶员,前面是湖还是海,因为南岛多内陆湖,我对当地地理环境又不清楚。驾驶员回答是塔斯曼海(TasmanSea)。随后他就返航了。到某些有特色的景点,他会故意将船驶向该侧,如海狮和江豚(还是海豚)都是船头靠近岸边突出的岩石或者在行驶中减速才让游客看到,从而不断发出惊呼喊声。据旅游资料上介绍,米佛峡湾是200万年前,几千米厚的巨大冰川移走后留下幽深的峡谷,灌入海水形成今天的峡湾,其中最长的嵌入陆地40千米。由于两侧瀑布不断泻下淡水覆盖在海水上,抑制了海潮,同时下面海水温度不易扩散,所以造成与深海一般的水底环境。江和海的特质这里都有了,我想,所以能成为世界级游览胜地,确实有它独到之处。
 
    4月1日 陈旧公路设施上的高速交通

    我是学习路桥出身的科技工作者,无论我以后搞什么与交通专业无关的科技项目,出于专业的本能,我仍旧会对涉及交通的事情投去更多的关注,往往还会更深层次究其原因。这次在新西兰南岛我们与许多澳大利亚游客一样,采取了自驾车的方式。新西兰本国人、澳大利亚人和其他国家游客中,不少人都借的是房车,一对夫妇或情侣租一辆房车,吃喝拉撒睡全在里面,到处有房车停泊地进行后勤补给。从飞机到达地登车到返回地还车,房车出租公司到处设点经营。几家公司还要进行竞争。公路上经常看到男的驾着车,女的坐在副驾驶座上的房车,迎面飞驶而过。在冰川与我们一起拍照留影的一对澳洲夫妇就是借的房车在周游。我们租的是旅游车,进行了除了去米佛海湾外的全程的旅游,所以对其公路设施有了比较直觉的认识。说起来新西兰也算发达国家,但它南岛的公路设施之落后,没有到过这里是难以想象的。主要公路,在我们国家相当于国道,路幅都是来回各一股道的宽度。路面虽然大部分是沥青浇筑的,但我仔细一看属于“表面处治”(道路专业术语)水平,直径在2-3公分的小块石还不时露在表面。至于非国道的公路,如玉石城通向峡谷景区的公路,还是砂石路面。尤其是山区公路,其曲线半径之小,车辆只能限速25公里/小时,才能安全通过。尤其是它的桥梁绝大部分只有一股道,来回车辆到了桥堍前都要停顿下来,确认对方没有来车方能通过。桥梁结构形式颇多,钢筋混凝土的简支梁、连续梁,钢结构上承式、下承式的梁式桥以及悬索桥都有。隧道更是如此,一股道不算,其衬砌(即内墙)如同煤矿采煤面一般,坑坑洼洼。但无论路桥、隧道,从陈旧程度来看,都有40-50年以上的历史了,其维修水平也不高,钢结构上锈蚀现象多见。可就是如此水平的公路基础设施,居然可以允许跑出100公里/小时速度的高速行驶速度,乍一想,这简直是不可能的事情,可是8天下来,我基本弄清其中的原因:依靠交通部门严格的管理和驾驶员严格的自律。虽然公路路幅只有来回一股道,但它的信号标志非常清晰明白,什么地方可跑什么速度,什么地方可以停车避让,哪些地方要注意行人、牲畜,过桥时哪方优先通过,都有明确指示牌。驾驶员只要严格遵守指示牌上的要求来控制速度,就可以安全行驶。所以一路上几乎没有看到执法的警察,通常高速路上的车祸,8天中也未见一例。驾驶员也较文明,如果超车或避让,得利一方都要向让利一方竖起大拇指或者迎面张开手掌表示敬意。当然,这也与新西兰南岛地广人稀的国情有关,要想撞人也无人可撞。但人们还是谋求更太平的措施来避开车祸。当从车辆的后视镜发现同方向有车在加速靠近,其实还相隔很远,前方的车辆会主动减速靠左(新西兰靠左行驶)让后车超越。这在国内是不可能的事情,因为车流密度大,这样做,简直无法远行了。但我反过来一想,既然国内公路建设和维修水平这么高,如果管理水平和驾驶员的素质也相应提升,公路安全系数还大有提高的空间。

    4月2日 羽绒与短裙齐飞,风扇共壁炉一室——澳新服饰见闻

    我曾四次到澳大利亚,三次到新西兰,到这两个国家都是在3-4月和9-10月,也就是这里的夏季转秋季和冬季转春季的期间。气候变化都特别剧烈,我在前几天的文章里写道:“这里的气象预报可就难了,只有报出:‘晴到多云转阴,有时有雨,雨量小到中等,局部大雨或暴雨’,这样‘全方位’的播报,才不会错报。”今天清晨又是如此,朦胧中只听见窗外在下阵雨,等到起身后,拉开窗帘,外面已经是大晴天,只有远处飘着几朵云彩。这次到新西兰南岛发现那里的气候也是这样,说变就变。可能是纬度比悉尼更低,天气变化更加剧烈。我们在学小学地理课时,老师讲了一副描写新疆内陆气候特征的对联:“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这对我们住在沿海亚热带地区,四季分明的小学生来说,感到不可思议。当时在我们这里穿什么衣服,吃什么蔬菜和水果是按照季节来定的。如今虽然有了反季节的蔬菜和水果,屋内有了空调,但人们基本还是按照季节来安排自己的饮食和服饰的。可到了澳大利亚尤其是悉尼,似乎夏季的服饰是这里服装的主流,到如今进入四月份,相当于北半球的11月份,满街的人仍旧穿着短衫短裤和短裙,除了像我们这样来自北半球亚洲国家的中老年人,已经穿上了秋天的服装,成了与当地居民衣着反差最大的人群。这里的老年人也穿得十分单薄,这可能与他们以肉类食物为主的饮食结构有关。一些华人华侨因为长期居住在这里,也入乡随俗了,我的一位亲戚舒庆华告诉我,他虽然也年过花甲,但一年中有7-8个月穿的短袖体恤衫。这次到了新西兰南岛,人们的服饰反差更大,因为他们居住的环境气温变化也大。我们这次在新西兰8天,换了7处下榻的宾馆,有公寓式的,更多是别墅式的。里面既有电热取暖器,又有正在燃烧木炭的英式壁炉,还配有落地风扇,旅客可以根据气温和自己的需要选择取暖还是乘凉。至于服饰更是千姿百态,甚至在一个人身上都具有巨大反差。到基督城的那天,天气很阴沉,在下榻宾馆的大门口,我亲眼看见两位身材相仿的姑娘,一个穿得十分凉快,上身近似汗背心的裙服,另一个则穿着羽绒大衣。两个人站在一起对话,让旁人弄不清,究竟哪位姑娘穿错了衣服,大概只能依靠自己此时的冷暖感受作为判断标准了。那位与我们一起在冰川上合影的女士,照片上可以看出她上身穿的羽绒衫,头上还戴了帽子御寒,可她的下面穿的是一条中裤,膝盖以下是裸露的,上下反差也太大了。“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这幅描写内陆气候的对联,在这海岛上也同样适用。而且他们还不一定在早晚冷热时才增减衣服。我听旅居在新西兰的孙和成表哥告诉我,别看那些金发碧眼的邻居穿得如此单薄,甚至在大冷天也短衫短裤,似乎不怕冷,很耐寒,其实他们到了晚年得关节炎的人不在少数。我借助了王勃在《滕王阁序》中的佳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将其改为“羽绒与短裙齐飞,风扇共壁炉一室”,作为此文的题目。

    4月3日 复活节文化的感受和学习(上)

    今天是当地复活节长假的第一天,这次要放四天,仅次于圣诞节。昨天女儿让我们去商店多购点食物,因为今天几乎所有的店铺都要关张。许多亲友也都约我们在节日期间聚会,所以复活节似乎对我们也变得重要起来了。5年前来悉尼,也正好遇上复活节,应邀到亲戚舒庆华家做客,他家的邻居张灯结彩,搞了许多雕塑、彩灯,甚至屏幕,介绍与复活节有关的内容,我们也凑热闹似的,前去观看。由于文化背景相差较远,除了耶稣、十字架外,其它兔子、蛋之类究竟与复活节有什么关系,朦朦胧胧也没搞清楚,只知道商店里用巧克力做成了兔子和蛋的模样,成为送给孩子的礼品,女儿买来送给她朋友小董姐姐的儿子。食品店里还有裱了白色十字奶花的面包,这种面包属于节日食品,也只有复活节节日来临期间才有供应,有点像我们的中秋节的月饼,具有强烈的节日色彩,过了中秋,就没人青睐了。此期间超市的营业员,无论男女,头上都套着竖着两个兔子耳朵的发夹,制造节日购物的气氛。如今复活节又来临了,既然在这里过节,我想作为一种宗教文化,也想给自己长点知识。于是清早起来,上网查阅一些有关复活节的资料,对眼前的节日氛围有个理性的认识。在阅读了有关信息后,也按自己的理解,摘编一点,供微友们共享。

 

    4月4日 复活节文化的感受和学习(下)

    复活节的由来,从圣经《新约全书》的记载,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第三天身体复活,复活节因此得名。复活节是基督宗教最重大的节日,重要性超过圣诞节,宗教起源与节期,根据西方教会的传统,在春分节(3月21日)当日见到满月或过了春分见到第一个满月之后,遇到的第一个星期日即为复活节。从耶稣死的一天开始放假,这天是星期五,因此,该天叫做GOODFRIDAY,到第三天复活节那一天叫做EASTERSUNDAY,按基督教教义,耶稣基督的身体复活,是为了叫信徒得到永生。因此,在基督宗教中,复活节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关于兔子和蛋有不同说法,有一种比较传统的说法,是纪念西亚异教神明巴力的同父异母妹妹亚斯塔路降生的日子,亚斯塔路也是巴力的情妇。相传巴力得知妹妹亚斯塔路生于一枚天鹅蛋中,就去灌木中寻找;找到了,就抱在怀里孵化出了一只兔子;兔子长大后成了一个美女,和巴力同居,后来在巴力危难之际还救过巴力一命。英语单词EASTER的词源就是亚斯塔路。而现在对大多数人来说,复活节只是一个人们享受美好春光的普通节日。当然对于南半球的人来说,不是享受春光,而是欣赏秋景。对于孩子们来说,彩蛋或巧克力兔子比过节本身更重要。而对于我们不是生活在西方文化氛围的人来说,却是实地学习了解其他文化的一次好机会。 



    4月5日 悉尼一家人

    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是一句中国民间的谚语。在海外生活的华人圈里,这句话具有真切的感受。除了亲戚、同学,女儿一家在悉尼走得比较近的朋友是何为义、董晔蒨夫妇。女儿、女婿称何为何先生,称董叫她小董姐姐。与他们相识是因为董的母亲周亚珠女士曾是女婿父亲的同事,我的亲家公在女婿留学期间曾委托早到悉尼的何、董夫妇对他予以关照。女儿与女婿结婚后,女儿也成了他们家的常客,与小董姐姐亲如姐妹。尤其是周亚珠来到悉尼照顾外孙期间,觉得与女儿特别有缘,总说女婿有福气,找到了好媳妇。由于这个原因,我们来悉尼时,也与他们有了交往,他们回上海时,也时有走动。这样我逐渐了解了他们家的一些情况,特别是小董的父母因为移民来到悉尼,他们多了亲情,但由于语言障碍,少了友情,年纪大的人喜欢怀旧。我们的到来,成为他们倾诉的理想对象,所以对他们一家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从小董的父母到何、董夫妇再到他们的两个儿子的成长过程,反映出新一代华侨家庭变迁的过程,非常具有典型性。小董的爸爸妈妈都已年过八旬,他们一代就是新中国成立后创业骨干的一代。董父当年从浙江镇海来到上海学艺,通过刻苦钻研,成为技术高手,年过古稀,仍被单位评为终身聘用专家。如今到了悉尼,虽然住进了花园别墅,但离开了熟悉的生活环境,没有老友交流,感到非常寂寞。董母原来在市委机关工作,文革中才下放到我女婿父亲工作的外贸公司,当年作为工作人员,她接待过陪同几内亚总统杜尔来上海的周恩来总理,当外宾回国,总理慰问工作人员时问她说:“小鬼,贵姓啊?”,她回答道:“我与您同姓。”总理惊喜地说:“原来我们五百年前是一家!来!我们握握手!”这段经历如今成为周亚珠女士最为自豪的幸福回忆。何为义、董晔蒨原是同学,当年何“洋插队”,借债来到澳洲闯荡,干过多种工作,随后董也来到身边一齐奋斗,如今虽然处于“上有老,下有小”的负担最重的年代,但有房有车有质量的生活,命运还是给了他们这一代很好的回报。尤其是他们的大儿子,去年已经成为一名大学医科的新生,这位长得又高又帅的青年是不少同学心目中的偶像。让下一代真正融入当地主流社会,也是何、董夫妇这一代为之奋斗的重要目标。他们的小儿子聪敏伶俐,还有点调皮,从小由外婆抚养,如今也是读初一的中学生了。我在想,电视剧《上海一家人》之所以受欢迎,是它从一家人的变化反映了时代的变迁,引起了社会的共鸣。如果有作家想写一写新时期的华侨生活,何、董一家倒是一个很好的题材。

    4月6日 旅费2.5澳元的一日游

    今天是复活节长假的最后一天,这次长假中,只有昨天是星期天。在我们来澳洲前不久,新南威尔士州政府的交通部门公布了一条政策,星期天所有的人只要付2.5澳元的交通费,就可以随便乘坐州内除了飞机以外的所有交通工具,而且只收一次费。以前平时只有60岁以上的永久居民中的老人才能享受这种优惠。因此,今天我们就乘着长假中的唯一星期天享受一次旅费2.5澳元的一日游。我们旅游的目的地是悉尼70公里以外的WoyWoy 和Gosford两个地方,它们乘火车相差十分钟的路程。我们从家所在的轨道交通车站上车,到一个叫做Epping的地方转乘另一条线就可以到达上述两个目的地,当从车经过一个叫做HawkesburyRiver的车站后,整条线路就在河流的两岸来回跨越。河流很宽,在澳大利亚似乎很少见到这样宽度的河流,它的名字与HawkesburyRiver是一致的。河流沿线的风景很美,不少游艇和风帆在游弋,车厢里的旅客都惊呼起来,今天车厢里的游客看来多半不是平时通勤的上班族,而是像我们这样的游客。当车辆接近WoyWoy时,我突然想起这个沿铁路的地方我似曾相识,我想起来了,1988年,我应澳大利亚铁道学会访澳时,新南威尔士州铁路局的工务处长凯文曾陪同我考察铁路线路时,到过此地,沿线河流两岸的美景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如今这位同行估计已经不在人世,他要是还健在,恐怕已是95-100岁上下的高龄了。当时这条线路属于悉尼的对外交通,看来如今已经列入城际铁路。有点像上海的11号线轨道交通已经通向昆山花桥,而不属于铁路上海站开出的普通铁路火车的范畴。到了WoyWoy,它的主要特色就是海滩,虽然不能与悉尼的诸如邦迪海滩相比,但是更体现普通当地居民作为休闲的场所,不少居民牵了狗在那里嬉闹。但已经入秋的季节,还是有相当数量的女士抓紧时间,穿了比基尼在那里晒太阳。市内的公共交通费也在2.5澳元的范围内,一卡通的交通卡在电子收费显示器显示为0元,因为轨道交通已经收了一次了,公交巴士就不再收取。有些巴士乘客寥寥无几,一次只有我们四人,司机调侃说,成了你们专车。Gosford是如今不少印欧裔居民集聚的城市,仍旧保持了原来城市的风格,围着水面布局,幽雅而舒适。不像悉尼有些地方,现在已经朝着高层建筑林立的大都市方向发展了。我们自己带了沙拉和面包、水果,在海边吃了午餐后就乘车返回原地,结束了旅费只要2.5澳元的一日游。

    4月7日 自然接受自律的教育

    到澳大利亚来有一种感受比较强烈,就是这里的人们按照游戏规则办事的意识比较浓厚,也非常自觉。我们这些从外国来的过客,时间一长也自然会接受这种规则,因为它看来对你有约束,而实际也最省心。以交通规则为例,过马路,必须按照信号或者马路的划线来行走,而国内看有没有警察和协警在,往往成为一些行人和非机动车行动的重要因素。在他们的意识中,如果发现没有人在执法,一旦看来没有机动车要通过,不管前方是否有红绿灯,都会抓紧机会穿过去。在这里这种现象几乎没有,人们都会自觉地按照信号灯标志来穿过马路,如果马路对面人行红绿灯对你显示着红灯,你就应该按一下自己一方人行红绿灯灯柱上的按钮,否则对面的人行红绿灯不一定因为对着机动车指挥的红绿灯的变化而相应变化。但是如果在没有信号灯的马路穿过,就要严格地上划出的线条和字母来执行,因为行人和驾驶员都严格按照它们来行动的。如那里画着人行横道,那么行人可以大摇大摆缓慢地通过,驾驶员无论有何急事,也必须停下车来让行人先走,因为这是行人的“领地”,得到法律的保护。同样无论再小的马路,行人也必须走人行道,因为随意穿越马路不受法律的保护。所以跟着孩子上街,他们严格按照交通规则行走,几次三番下来,我们也变成下意识的遵守规则行走的人了。昨日乘坐轨道交通,那列车的两端车辆,门上面注明:“这里是保持安静的车厢”,因此坐在这辆车厢里的乘客不能讲话,如果你不能做到,那就请你到可以讲话的车厢里去,但即使在可以讲话的车厢里,你也只能悄悄地说话,否则,别人会投来异样的眼光。我昨天看见车厢内预告牌上显示下一站是我们的到站,就叫了一下不坐在一起的女儿,别人的眼光,都对我望来,弄得女儿很尴尬,埋怨我为啥如此大声。妻子说,看来我们要改一改大声说话的习惯了。

    4月8日 现代庙会——EASTER SHOW(复活节表演)见闻之一

    当我们刚到悉尼的时候,女儿就告诉我们,到了复活节一定要去看看农展会。农展会在上海就是农副产品交易会,我们家附近就办过几次,就是组织方把全国各地的农副产品供应者召集到一起,让消费者集中购买的一种商业模式,哪有什么看头?我和妻子都没有在意女儿的提议。女婿的忘年交杨老伯几次对我说,一定要去农展会看看,不是我理解的那种农展会,有动物表演等内容。带着这个疑虑,在所谓复活节长假后的一天,我让女儿陪我去领教一下。妻子对动物本来不感兴趣,她懒得跑这么一趟。今年的复活节农展会在2004年奥运会的原址,现称奥运公园里举办。说是由澳大利亚农业协会主办,大概是政府搭台的缘故,门票可以在现场购买,也与交通车票连在一起购买,也可以网上购买。预购还可以打折。我们因为拖到接近尾声,估计参展者在陆续拆摊,但门票反而不给打折,卖全价,女儿说,这就是澳大利亚人办事的特点。参观了将近3个多小时,当我从农展会会场出来时,我发现除了我原先的臆想自然是错误的,此农展会非那农展会,它有购买农产品的摊位,但那只是陪衬,不过当地华人把EASTERSHOW翻译成农展会显然也是不确切的。那是1823年开始,由澳洲的农民社团借了复活节这个宗教节日的名义,庆祝秋收后丰硕的成果,交流农牧生产经验和互通彼此产品的大型综合性活动。如今又加进了直接向不熟悉农村生活的城市市民普及农业文化知识的内容。作为招揽游客的重要手段,甚至把嘉年华那样的现代游乐设备也搬进了会场。已经逐渐演变成为一个男女老少皆宜的大派对。因此要把EASTERSHOW翻译成为中文是非常困难的,在汉语里似乎没有可以拿来借用的词汇。我突然想起一个词:庙会。在中国人们乘着某个宗教方面的节日来临,趁着信徒聚众去庙里烧香拜佛的机会,各种活动纷纷在庙宇的周围展开。最普遍的是农民拿出自己种养的农副产品,以赶集的方式摆摊卖物,同时买回自己需要的物品。各种大小商家和个体摊贩更是不会错过赚钱的良机,纷纷施展招数,做起生意。卖艺的,耍猴的民间艺人也拉开场子搞起了表演。于是广大并一定不信佛的老百姓也乘此机会上街痛痛快快吃喝玩乐一回。过了一段时间,这座庙的庙会是否热闹,似乎成了该庙的菩萨是否灵验,香火是否旺盛的象征。于是乎一些名刹大庙的庙会日子就成了当地的一次联欢大会,也成为当地的一种民俗文化。EASTERSHOW虽然发生在基督教的节日期间,而且内容里融进许多现代元素,但它的宗教搭台,文化唱戏的本质与庙会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也是一种民俗文化,而且已经成为悉尼的一张名片。因此我称它为“现代庙会”。鉴于用微信方式发送文章,有篇幅的限制,本文只能先开个头,微友们如有兴趣,且听我明天继续道来。

 

    4月9日 农业全运会——EASTER SHOW(复活节表演)见闻之二

    EASTERSHOW最主要观赏的内容就是各种竞赛和评比,差不多所有主要农副产品和畜牧家禽都在那里评比甚至比赛。所谓“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就与观看体育比赛的场景一模一样。我们一进去就看见在进行狗的障碍赛,狗运动员要在狗主人口令引导下,在最短时间内完成包括跨栏、穿圈、过桥、钻洞、绕杆和突然停顿等一系列规定动作,同时不许有跨越规定必须接触的区域的行为。毕竟是牲畜,有些狗虽然动作迅速,但难免有不符合要求的动作产生,就很可惜因为被扣分而名落孙山。不说那些狗和它的主人,就是那些裁判员也是一本正经如同人类比赛一样认真。到结束宣布名次后,得奖狗和主人还会绕场一圈向观众致意,它们还有单独与竞赛组委会主任合影受奖的荣誉。马的竞赛也就是马术比赛,我们在奥运会中看到过,就没有新奇感。但马运动员是本次活动中数量最多的畜种,临时马厩占了最大的面积。我们看到牛也在那里参加比赛授奖,心里正在纳闷,又没有见到斗牛,有什么可比的?问了现场的工作人员才知道,牛比赛有牛的评比标准,例如体型、色泽等都是重要指标。主要依靠专家作为评比裁判。以后发现鸡、猪的评比也是与牛的比法一样,采用评比方法决定名次。尤其是鸡,还是国际比赛,有南美、欧洲、亚洲等国外送来的鸡,参与比赛评比。而且不同的鸡种评比的评价指标体系还各有不同,有的比体型、色彩。有的比体重等,如同人类比赛一样,还按级别、体重分组。得奖的猪的猪栏和获奖鸡的鸡笼上都挂着获奖的名次彩带。除了动物实体比赛外,还有农副产品的评比,像羊毛、花卉、谷物、瓜果等都有评比项目,同样也有一、二、三等奖和冠军头衔。我在想,这其实当初是农民通过评比寻找优良品种的一种途径,现在转化成了一种文化。同时发现获奖的农副产品确实与众不同,这里牛的体型之大,我只有当年在黑龙江看到过类似品种,在江南一带的牛,无论水牛还是黄牛都无法比拟。一只获冠军的南瓜重达728公斤,不是亲眼目睹,真是难以想象。他们还把农村生活的内容也变成了比赛的项目,如把木桩砍成柴火,做裱花蛋糕,乃至工艺品、摄影,绘画、插花等都变成EASTERSHOW中的比赛评比项目。所以整个场子到处看到比赛、授奖,各种奖牌、绶带随处可见。比赛项目覆盖面之广泛,涵盖了农业、农村、农民几乎所有的领域,因为称EASTERSHOW是农业的全运会恐怕不会过分。

    4月10日 “三农”展示会——EASTER SHOW(复活节表演)见闻之三

    说EASTERSHOW是农业展览会似乎还有点片面,它展示的包括农业、农村、农民在内所有与农业沾边的东西。用中国时髦的用语就叫做“三农”,将其日常的人和事升华到文化的层面进行全方位的展示。这恐怕是EASTERSHOW最本质和最原始的组成部分。除了各种牲畜、家禽进行评比比赛外,各地区用农产品搭建成呈斜坡状的展台,每个展台有个历史文化的主题,同时进行评比,是这次EASTERSHOW活动中最大的展示厅。由于我们不了解澳大利亚各州的历史,所以展台上表示的主题难以理解,但作为构筑展台用的瓜果蔬菜却都用了优质的产品,甚至是获奖的产品,虽然各州的展台连在一起成为一个整体,但彼此之间还是因为主题不同,有明显的界限,并以获奖名次的奖牌作为标志。其它展示农副产品的场馆也各有主题,尤其是农产品,其个头之大令人难以相信,除了昨天介绍的700多公斤的南瓜外,上百斤的南瓜不在个别。20世纪50年代,记不清是张乐平先生还是乐小英先生画了一张夸张的漫画,内容是四个小孩坐在高脚椅子上,围着像桌面一样大的半个西瓜,用勺子在抠西瓜肉,可见西瓜之大。这里展示的南瓜就有画中的西瓜那么大。不仅有农副产品的展示,又有农家自己制作的巧克力、蛋糕的展出,还有农家手工工艺品、农民画的展览,食品雕刻的现场表演。让人感觉澳大利亚的农民是具有很高文化修养,艺术造诣的群体,城乡没有差别。更令人形象深刻的是还有模拟农村生活的场景表演,有些看似普通,但经过编排,变成了如同文艺表演四周设了看台,按照排定时间进行表演示范,如驯马,让两匹马按照主人的要求,循序渐进学习训练做出各种动作。让牧羊狗按照主人设定的要求,将羊群赶进羊圈。更让大家观看如何机械挤奶,甚至老母猪如何喂小猪。另外,小鸡、小鸭子、家养的蜥蜴和青蛙也都成了展览品,放在虚设的农家中显示给各位观众。对于这种非文艺的表演,观众中不时发出热烈的鼓掌声表示欢迎,说明它的文化魅力的存在,也说明了组织者、编排者和表演者的成功操作,他们就是澳大利亚农业文化的传承者和传播者。



  钱平雷 博客文章
2015-03-30~4-10
 

上一篇: 访澳日记(四)(2015.4.1... 下一篇: 载人登火星至少要廿年以后(李必光...